您的位置:新文秘網>>科技/科學發(fā)展/讀后感/>>正文

讀《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學為什么沒有在中國產生》有感

發(fā)表時間:2013/3/5 22:20:05

讓 科 學 光 芒 四 射
——讀《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學為什么沒有在中國產生》有感

正如丁老師在《中醫(yī)方法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這門課上所說,科學是人類探索自然規(guī)律,認識客觀世界的活動。這個概念是抽象和寬泛的,如果根據這個定義按圖索驥,我們可以找到許許多多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非科學事物,比如z-教、神學,它也同樣建立在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活動,但顯而易見,它是與科學相對立的。那么,我們就需要一個更加嚴格的限制去約束科學這個概念,于是,科學的六大性質,即真理性、系統(tǒng)性、統(tǒng)一性、發(fā)展性、預見性和實用性,就發(fā)揮了它的作用。而《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學為什么沒有在中國產生》這本書就是從系統(tǒng)性這個方面出發(fā),清晰而又嚴謹地論述了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原因,當然,其中也包含了科學旁的性質。

作者采用中西對比的視
……(新文秘網http://www.120pk.cn省略595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近代科學也未在中國產生,缺乏的正是作為靈魂的科學思想。丁老師曾經說過,知識再完備,如果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那么這些所謂的知識也只能稱之為經驗,而談不上是科學。

然而,這兩個循環(huán)也不是相互獨立的,它們是相互關聯的,要達到科學的發(fā)展,兩者必須配合默契,作者以化學中的天平為例,分析了兩者結合的重要性。同時指出,西方16世紀后科學技術之所以出現循環(huán)加速,正是由于逐漸形成了近代科學技術結構。先是形成從事科學理論、實驗和技術的三個社會共同體,然后,科學技術結構使之成為了有機體,它們通過共同原則一起來搞科學技術。那么,就又引出了新的問題,何謂科學技術結構?于是本書的二三兩章論述了這個科學技術結構的特點及其子系統(tǒng)的特點,討論了科學技術的內部結構,即為了保證循環(huán)加速機制,對理論、實驗和技術有什么樣的要求和限制,同時,也分析了科學技術結構和社會結構的關系,也就是近代科學技術結構產生的社會條件。第二章詳細分析了近代科學技術結構,它的理論結構為構造性自然觀,實驗結構為受控實驗系統(tǒng),而開放性體系則是它的技術子結構。值得指出的是,所謂的開放性,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指開放性經濟結構,它打破了古代技術的封閉性,然而,要真正使技術稱為通用,還是必須建立起一個開放性技術體系,就是將技術與一般自然觀相結合,使它具有科學的靈魂。這樣的技術,就不會僅僅局限于一個狹隘的領域而封閉凝固了。在第三章中,作者介紹了近代科學結構的形成過程,他從地球為什么是圓的談起,埃拉托色尼在測地球周長時,用到的幾何定理代表了構造性自然觀的理論結構,用一起進行太陽光夾角的測量實驗,是受控的;商隊測量兩城間的距離可以看做是計里技術。這些說明,原始科學結構和近代科學結構是及其相似的。原始科學結構首先發(fā)生于歐幾里德幾何學中,因為幾何學一開始就不能把理論、實驗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分割,在幾何學中,相應的測量就是實驗。于是,在西方的土壤上,古代科學逐漸形成了原始科學結構,然而在中國,有望建立幾何學體系的墨家卻因為政治的原因衰亡了,幾何學也被納入天文學體系及測量中去,顯然,天文學實驗的受控程度遠沒有純幾何來得高,這樣就導致了中國古代沒有形成原始科學結構,也失去了它可以作為示范的資格。就好比張衡和托勒密,前者擁有比后者更廣博的學識,但卻沒有提出以本輪為基礎的地心說,而后者用歐幾里德幾何體系的示范作用建立了天文學理論。這對中國來說是可悲的,但卻也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本書的第四章,論述的近代科學技術的成長,近代科學結構建立既需要歐洲中世紀后期的那種社會結構,又需要中國封建社會那種完全不同于歐洲的封建性社會結構所提供的技術,中國四大發(fā)明的傳入,使變革后的西方16世紀后資本主義社會對科學結構的容量增大,解決了示范作用的一個障礙,即通訊技術的不發(fā)達。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為西方科學的傳播推波助瀾,最終導致了它飛速的發(fā)展。

然而,為什么這種飛速發(fā)展不能在中國產生呢?本書最后一章,作為前面知識的總結,也是作為點睛之筆的一章。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四大發(fā)明中的造紙術,為什么造紙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是發(fā)生在中國歷史上的名族大融合時 ……(未完,全文共3312字,當前僅顯示167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讀《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學為什么沒有在中國產生》有感》
文章搜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