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的力量--讀《西行漫記》有感
《西行漫記》這本書的封面上說,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因為讀了這本書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所以我讀這本書的初衷是好奇心驅(qū)使,可是當翻過最后一頁的時候,我不得不信服。紅色道路。紅區(qū)。紅色的旗幟。紅色的革命。那不是歷史課本中空洞的語言,是確實存在過的曾經(jīng)。我看到了一群_的追求者,一群沒有文化的鐵漢子,一群“膽大妄為”的知識分子,一個在崩潰邊緣岌岌可危卻又時刻充滿希望的中國。
當斯諾被關于共產(chǎn)黨的種種傳聞弄得暈頭轉(zhuǎn)向的時候,他選擇了堅持一個記者的信仰,歷經(jīng)千辛萬苦親自探訪“紅區(qū)”。敵人的炮火和封鎖沒有使他退卻反而更加堅定,更加堅定的想要知道關于“赤匪”的“傳說”。那是一次把生命置之度外的長途跋涉,一次對信仰和真理的探尋。
在這本書中,斯諾以一個外國人的眼光客觀的評價了國共兩黨的關系。讓我終于感到,我們的國家在那樣危難的
……(新文秘網(wǎng)http://120pk.cn省略600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出身的造反者”。我只知道他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家,會多國語言,領導過南昌起義,從來沒有想過其實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想當年也是從雪山草地過來的。不是不知道,只是只關注他的輝煌,忘記了那段磨礪他的日子。他背棄古代中國的基本哲學,中庸和面子哲學;他具有無可比擬的吃苦耐勞的能力;無私地忠于一種思想和從不承認失敗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他談吐安詳,深思熟慮。其實應該是接觸到的歷史書籍不夠全面,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對國民黨抱有很大的偏見,認為他們在抗日戰(zhàn)爭中只知道退卻不知保衛(wèi)國家。最起碼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一個與印象完全不同的張學良。在1931年之前還是個受人愛戴、為人慷慨、有現(xiàn)代化思想、能打高爾夫球、卻又喜好賭博、吸毒成癮這樣一個性格矛盾的主宰滿洲三千萬人民的獨裁者。出身“官二代”的張學良應該算是高富帥,任性妄為也難免,但是事實是他最后成功地戒了毒癮,又變回原來英姿颯爽的少帥!還聽取共產(chǎn)黨方面的建議,改變思想,同楊虎城將軍一同發(fā)動了震驚政界的西安事變,促進了全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再次形成,為抗戰(zhàn)事業(yè)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對蔣介石極其忠心,最后被帶回臺灣軟禁,直至最后以100多歲高齡安然辭世。看的時候我在想,他也是個有信仰的人,明是非,曉大義,盡大忠。兩個我最喜愛的人物,一個偉大無私的共產(chǎn)主義者,一個明達善良的國民革命者。
在紅區(qū),我“看”到了很多年輕的樂觀者。他們大多經(jīng)歷了人生的悲痛,有的二十幾歲的時候已經(jīng)有了十年的軍齡。斯諾說,他們的樂觀源于他們的年輕,但是我不這樣認為。痛到深處,應該沒有力氣和勇氣再去痛苦了吧。人生中所有本應該很美好的東西都被剝奪了,只剩下屬于自己的_,只剩下苦難生活中對_的追求,然后演變成了別人眼中的樂觀。在抗戰(zhàn)的隊伍中,個人的利益變得不再重要,每個人都和敵人有著深仇大恨,但是每個人對周圍的人卻又心存大愛。有某種東西使得個人的痛苦或勝利成了大家集體的負擔或喜悅,有某種力量消除了個人的差別,使他們真正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卻又發(fā)現(xiàn)存在于他們與別人共_同患難之中。這種東西,是不是就是共產(chǎn)主義者的信仰,這種力量,是不是就是追求_和大愛的力量。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就是真誠的、單純的信仰。這種力量,超越現(xiàn)實的利益和丑惡,直面人的內(nèi)心,時刻拷問自己對靈魂的忠誠度。我深信,每位年輕的共產(chǎn)黨人都有這種信仰。也許他們沒有這種意識,但是這種思想?yún)s根植在每個人的心里。他們要求的生活并不多好,但是要有尊嚴地活著。在紅區(qū),有這樣一幅
場景。有幾個農(nóng)民過去,趕著一大群綿羊;頭頂上蔚藍色的天空晴朗無云。四周一片寧靜、幽美,幾百年來都是這樣的,這種奇怪的晌午十分,只使人感到寧靜、幽美和滿足。我想這就是大家想要的簡單的生活。
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tǒng)。這是小時候我最喜歡的一首歌,因為喜歡,所以就跟著收音機學會了。當時覺得成為一名光榮的少年先鋒隊隊員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好多年過去了,鮮艷的紅領巾在我的記憶中越來越小,而曾經(jīng)小小的我卻在時光中漸漸成長起來。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年代,那些在戰(zhàn)亂中生活的很自信很有尊嚴的“紅小鬼”的時候,心里再次被感動了。兩萬五千里的遠征,世界遠征史上的 ……(未完,全文共2650字,當前僅顯示1684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_的力量--讀《西行漫記》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