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wǎng)>>畢業(yè)論文/文教論文/藥品/>>正文

淺談中醫(yī)治未病

發(fā)表時間:2013/6/7 16:46:18


淺談中醫(yī)治未病
當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日趨加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人際交往紛繁復雜,身處其中,人們往往有力不從心的感覺。疲憊,空虛,抑郁,種種都市病接踵而至,進而引發(fā)頭痛、胸悶、時?人缘纫恍┧^的“小毛病”。當人們試圖用唱歌、蹦迪、喝酒等方法來排解這些消極情緒而適得其反時,卻不明白,其實所有的原因都是因為他們忘記了關注內心,關愛自己。這時,中醫(yī)的治未病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
治未病,這是中醫(yī)學術思想的基本內容之一。取其字面意思,即是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醫(yī)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認識到,疾病的形成不僅與外邪侵襲人體有關,還與人體正氣不足有關。疾病的發(fā)生是外因作用于內因的結果,因此內因——即人體正氣不足——才是誘發(fā)疾病的關鍵。古書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十(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為了擁有一個好的身體,病不纏身,我們就要做到治
……(新文秘網(wǎng)http://www.120pk.cn省略613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適度的戶外運動;夏季飲綠茶,冬季飲普洱茶;食物中少鹽重、油膩的菜;房事行使有度,等等。又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說法,可見情緒健康亦是養(yǎng)生的一個重要方面!端貑•生氣通天論》說:“清靜則內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闭f明心境平和泰然,既可防止內在致病因素——七情的刺激.又可提高肌表抗御外邪的能力。所以我們平時要樂觀豁達,盡量保持心態(tài)平和。常與朋友家人溝通,使情緒找到一個合理宣泄口,不至出現(xiàn)抑郁、悲戚等狀況。
見微知著,救其萌芽
防微杜漸、欲病救萌之意,這是治未病的第二層要義。病的發(fā)展總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輕及重的過程,如果在病初發(fā)時就及時發(fā)現(xiàn)并給予合適的診治,則可防止病的進一步加重加深,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治未病”——治未重之病。
初中語文課本上有一篇古文《扁鵲見蔡桓公》,講述的是蔡桓公因為諱疾忌醫(yī)終至身死的故事。扁鵲在蔡桓公病初發(fā)時就提醒他要及時診治,但蔡桓公未聽;后疾病加深,透入肌膚,扁鵲再次提醒,蔡桓公依舊未聽;第三次疾入腸胃,扁鵲建議仍舊未被接納;后來蔡桓公終于感覺到身體不適,要求扁鵲診治,扁鵲卻逃跑了。因為他知道蔡桓公病入骨髓,命不久矣。果真十日以后蔡桓公暴斃而亡。這篇文章本意是教育我們不能諱疾忌醫(yī),但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中醫(yī)治病是本著治未病的思想的,一旦發(fā)現(xiàn)病情,絕不愿拖延時間而至病情加深。如果蔡桓公最初就聽從了扁鵲的建議,救起萌芽,也不至于最后落得慘死的下場。
《內經(jīng)》中對這條表述最詳細的是《素問•刺熱篇》:“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fā),見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敝煺鸷嗖敢灿蓄愃频恼f法:“見右頰之赤,先瀉其肺經(jīng)之熱,則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倍宕t(yī)家張志聰又指出:“故治未病者,見陰精有虧,乃陽脫之漸,預培養(yǎng)其陰焉。”分別從臟腑、五行及陰陽互根等角度,指明了防微杜漸的重要性。
料在機先,阻截傳變
既病防變,或是已病防傳,這是治未病的第三層意思。主要是指在疾病穩(wěn)定期或間歇期采取鞏固性治療或預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復發(fā),與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密切相關。
中醫(yī)講究養(yǎng)“氣”,氣盛則體強,氣虛則體弱。疾病初愈時,正氣未復,氣虛體弱,很容易受陰邪侵襲。若調養(yǎng)不慎,則易導致疾病復發(fā)。所以,為了加速康復,防止復發(fā),應當采取措施改善生理機能,增加機體康復能力!端貑•熱論篇》中有例證:“帝曰:‘發(fā)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火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墼唬骸沃魏?’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北闶窃趶筒∵@一特殊狀況下的“未病先防”。
文學名著《紅樓夢》里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病如西子勝三分”,是一個標準的病秧子,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從會吃飯起便會吃藥了”。雖然鳳姐說“一天別說三錢,就是三兩人參也給你吃得起”,但林黛玉最終還是因為疾病纏身,憂郁咳血而芳魂早逝。排除宿命的因素,我們會發(fā)現(xiàn),她的死與治未病思想沒有很好地實施有很 ……(未完,全文共3408字,當前僅顯示1721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淺談中醫(yī)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