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建國之初中國對美國的疑慮
(一)理論預測
(二)經驗驗證
(三)惡性互動
二、緩和時期的脆弱互信
三、改革開放時代中國對美國的疑慮
(一)中美關系對中國國內秩序的沖擊
(二)1990年以來中美兩國政策差異
……
干部學習講稿:中美兩國的戰(zhàn)略互疑
樊超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博士
各位學員,大家好!我們現在開始中美關系這一課程的講述。這一節(jié)課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中美兩國的戰(zhàn)略互疑”。
在目前的中美關系研究當中可以觀察到一個非常明顯的矛盾現象,一方面是中美兩國在各個領域的關系達到了十分密切的程度,比如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中美之間需要從各個領域進行密切的合作與協(xié)調,中國也有大量的公民每年出境旅游,目前可以觀察到的是,美國駐華使館有大量的中國公民在每天排隊申請旅游出境的各種簽證。美國也有大量的公民每年來中國旅游。這種現象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明顯地感受到。
但與此同時還存在著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是中美兩國之間的矛盾,由這種矛盾導致的相互之間的爭吵,甚至會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演變成外交糾紛,明確能夠感受到的是90年代中后期發(fā)生了中美之間的各種外交糾紛,甚至演變成了一些抗議的浪潮。那人們就不禁要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究竟是什么導致兩個國家一面既有發(fā)展密切的國家關系,另一方面又一些非常重大的外交議題進行嚴正的外交上的抗議與交涉?它從一個根本上反映的是兩個國家在決策層對對方國家懷有一種深深的不可去除的戰(zhàn)略疑慮。
這種戰(zhàn)略疑慮從一定上而言,它是一種錯位的關注,如中國人對美國人的疑慮是源自中國關注如何防止美國破壞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內秩序問題,而與此相反的是,美國人關注的一個問題是會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構成一種挑戰(zhàn),正是因為這樣一種錯位的關注和懷疑,使得雙方在發(fā)生問題時無法從一個相互理解或相互為對方設身處地考慮的一個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103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發(fā)生了一次惡性的互動,這次惡性的互動,最初是發(fā)生在東北地區(qū)。遼沈戰(zhàn)役結束之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力量已經開始接管東北的大城市,開始管理像沈陽的大城市,這時就出現的第一個外交接觸問題。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局的領導人,如陳云等人,就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跟美國駐沈陽的總領館打交道。
這個總領館帶來的一個問題是,首先是否要承認它是一個外交機構,因為最初中國共產黨人跟美國之間的互動是不太友好的,所以出現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并不想承認它是一個外交機構,等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或承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_是合法政府時,我們才愿意承認美國的外交機構,才愿意給外交機構、外交特權和外交豁免。在這個時候,中國共產黨在與美國接觸的過程當中是非常謹慎的,它這時采取的一個政策是下達命令,告訴東北局,第一,共產黨人缺乏跟帝國主義國家作斗爭的經驗,所以,每當你們跟美國人接觸,處理外交議題時,如果遇到了問題,請采取兩種措施,第一種是及時向中央
匯報,第二種是向蘇聯駐東北的這些軍隊的同志們詢問建議,這兩個問題導致的一個現象是東北局的人不愿意經常地向中央打電報請示,因為一開始打去的電報回復得都特別模糊,因為中共中央發(fā)出的電報里邊自己也承認,我們缺乏經驗,所以中央給出的經驗是“請一定謹慎”、“請一定小心”,中央給出的電文里邊并沒有明確的處理方法和措施,這對于一些缺乏外交經驗的人而言是無法想象的,我得到這個電文之后依然不知道如何處置,所以只好去請問駐東北的蘇軍,因為蘇聯跟美國當時已經進入了一個冷戰(zhàn)的階段,蘇聯人十分想在東北地區(qū)借中國共產黨人的力量將美國的力量全部擠出東北地區(qū),擠出東北地區(qū)有這么幾個好處,一是防止美國的外交機構竊取蘇聯和中國共產黨武裝力量的具體情報;二是幫助蘇聯人鞏固其周邊_范圍,以保證蘇聯在地緣政治上的安全。在這樣一個互動的過程中,由于我們聽取了蘇聯專家的意見,就對美國人采取了比較強硬的交涉手段,在強硬的交涉過程中,我們指責美國駐沈陽的領事館持有大量的電臺,這些電臺很可能成為x_m的源頭,所以就要求它交出電臺。美國政府的態(tài)度也是非常強硬的,就認為這是美國政府的財產,我不可能交出去,而且我一直以來是以外交機構存在的,所以我享有外交特權,可以豁免,所以并不想向中方妥協(xié)。在這樣一個時候蘇聯人就提出第二種懲治方法,可以它斷水、斷電,限制他們外出_,以壓力的方式逼迫他們就范,如果他們再不聽,甚至可以沖進去搜查、逮捕他們,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有間諜活動。我們這邊就開始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蘇聯人的回答相對簡單一些,懷有一種報復的情緒,他說,當年美國人就是這么對待蘇聯人的外交機構的,所以我們這樣對待一個帝國主義的總代表、總頭目,可以采取這樣一些措施,所以,最終的結果是中國進駐的使館,東北局的警察力量就進去搜出了其電臺,進行暫時封存,最后通過法庭審判,就認定美國駐沈陽的領館有間諜活動,違反了國際法的基本準則,限期離境。
這樣一次惡性的互動,再次讓中國人感覺到有美國力量存在的地方會出現兩個結果,一是他們在總的政策上會敵視中國,會干擾中國革命的進程;二是在軍事上,作為當時正在進行戰(zhàn)爭較量的這樣一個政治時期,中國共產黨十分鮮明地感覺到,如果美國在中國繼續(xù)進行間諜活動,將對自身的傷害會非常大,會破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內的政治秩序。正是由于這樣一個情況,使得中國和美國之間的互動繼續(xù)一路走低,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時,中美之間都沒有繼續(xù)進行直接的外交接觸。在這樣一個基礎上,也就出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美國的政策,這一政策從總體上來概括是,中國也接受了蘇聯的這樣一套理論設想,并且認定美國作為帝國主義的總代表,會對中國的國內政治采取一個敵視的措施,甚至不排除在一定程度上,它將是采取一種扶蔣反共的政策,是要幫助蔣介石反攻大陸,重新獲取_的這樣一種危險或潛在危險。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后來中國跟美國的戰(zhàn)略互動就一直處在了惡性循環(huán)的過程當中。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采取的第一個重大的國際戰(zhàn)略行為和軍事外交行為是抗美援朝,這次抗美援朝鮮明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美國的對華政策懷有極強的警惕,甚至有時不排除一些結論,我們當時的反應確實有一點敏感,但這確實是一個軍事斗爭的議題,在軍事斗爭議題當中,決策者對于安全的過分關注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在全世界的所有安全決策過程中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當然,其最終出發(fā)點和目標是為了保證國j-a全。
在朝鮮戰(zhàn)爭剛剛爆發(fā)時,我們作出的結論是,美國是想以整個朝鮮半島作為跳板,進而向社會主義的蘇聯,社會主義的中國采取進攻態(tài)勢,建立這樣一個戰(zhàn)略的據點,但事實的真相并非如此,當時美國只是想打一場地區(qū)性的戰(zhàn)爭,并不想繼續(xù)擴大。
之所以出現了擴大的前線是因為其前線總指揮麥克阿瑟,他擅自想擴大戰(zhàn)爭的范圍,是因為他的莽撞的舉動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的決策神經,因為他最后超越了自己的授權,所以,杜魯門總統(tǒng)最后就將他解職了,但這場戰(zhàn)爭已經是不可避免了,而且愈演愈烈。
中國當時在朝鮮戰(zhàn)爭當中采取的耳熟能詳的政策是“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保家衛(wèi)國就鮮明地向人們表明,中國政府在看待朝鮮戰(zhàn)爭問題上就看作朝鮮戰(zhàn)爭是對中國的國j-a全有著巨大的危害,所以一定要打這一場仗。當時周恩來總理也專門向黨內的高級干部解釋這一問題,美國人來到這里,中國的戰(zhàn)略消耗會特別大,中國要在鴨綠江邊跟美國對峙,每年要消耗糧食、人力、武力、財力,都是源源不絕的,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把美國人趕出朝鮮半島。 ……(未完,全文共12228字,當前僅顯示2909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干部學習講稿:中美兩國的戰(zhàn)略互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