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轉變視點,努力貼近群眾
一要求
二、充分調動畫面思維能力及表現力
三、重視導語寫作,突出第一印象
一是抓住會議最關鍵、最重要、觀眾最關心的內容,單刀直入,開篇落筆
二是拓展思路,把與會議主旨有關的文學名句引入導語的寫作
四、重視運用同期聲,增強真實性
……
前不久,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活動新聞報道的意見》,對改進會議報道提出了具體要求。會議新聞作為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不可或缺,積極探索會議新聞的報道規(guī)律,對提高新聞工作的輿論引導水平有著重要作用。
一、轉變視點,努力貼近群眾
“努力使新聞報道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服務”是中央對改進會議報道的又一要求。長期以來,改進會議報道的呼聲始終不斷,但在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面貌依舊的會議新聞仍然屢見不鮮。報道會議的記者仍然是緊盯著到會領導。有的記者認為,我們既然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就理應為政府和領導部門服務好,新聞報道就要向上級負責。這是對喉舌意識和作用的片面狹隘的理解。喉舌不等同于政府簡單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55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充分的民主_的代言制度。如果沒有現場人大代表不同反應的生動畫面,只憑解說詞的敘述則難以表現出新聞事實的真實性和生動性,對新聞價值的體現也將大大削弱。
為什么一些電視會議新聞報道不受觀眾歡迎呢?主要是記者在新聞現場不是自覺地進行“畫面思維”,而是習慣運用文字采訪的思維方式來拍攝,為印證文字稿件而尋找畫面。這種尋找是在“詞”的概念引導下進行的,往往忽略新聞現場的動人細節(jié),更談不上現場靈感的誘發(fā)和保持,有的僅是漫不經心的推拉搖移,所攝畫面大多是可有可無,用于填充文字稿的時間空白。這表明有些記者仍把自己的思維方式封鎖在一個抽象的文字稿的時空范圍內,使其對現場的發(fā)現及認識具體形象的能力受到極大限制,許多生動具體的細節(jié)因素也會因思維方式選擇不當而視而不見,新聞的可視性當然大打折扣,會議的報道也就成了帶會標的會場,正襟危坐的領導,毫無表情的聽眾和干巴巴的解說詞堆砌而成的新聞。這樣的新聞久而久之則會失去人們的關注,新聞的“喉舌”作用更無從談起。
三、重視導語
寫作,突出第一印象
會議新聞的導語能不能出新,如何出新呢?有許多會議新聞,多是“某時某地某部門召開某會,請看報道”,顯得平淡無味。導語,要求用最簡潔的文字,傳遞消息中最重要、最生動、最有吸引力的內容。導語的成功與否,甚至直接關系到整篇報道的成敗。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會議最關鍵、最重要、觀眾最關心的內容,單刀直入,開篇落筆。今年,中原油田公安處開展校園周邊環(huán)境集中整治活動。記者在報道此項活動
動員會的消息時,導語引用了中原油田公安處處長的原話并加上一句敘述———“校園周邊環(huán)境綜合治理是關系千百個家庭的大事,絕不能流于形式。這是油田公安處處長在校園周邊環(huán)境綜合治理活動動員會上反復強調的問題”。二是拓展思路,把與會議主旨有關的文學名句引入導語的寫作。中原油田公開選拔處級干部動員會的新聞中,導語用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原油田人事制度的又一項重大改革開始啟動”。導語的寫作方式多種多樣,敘述式、描寫式、評論式、引語式、提問式等都可用于會議新聞導語的寫作。
四、重視運用同期聲,增強真實性
電視新聞是一種既作為視覺又作用于聽覺的“雙通道”新聞形式。因此,電視新聞有“耳聞”“目睹”的雙重直接接觸的效果,它沖破了新聞現場和觀眾之間的界限,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兩會”新聞《眾代表暢談西部開發(fā)》,記者沒有對眾代表的座談
發(fā)言進行簡單的概括敘述,而是有重點地選取了代表們暢談西部開發(fā)的同期聲。由于代表來自不同的地域,其語言本身就具有了新聞的生動性,加之代表們發(fā)言時的不同神態(tài),將整個座談會上代表們暢議國是,共謀祖國發(fā)展的激昂熱烈的氛圍展現得淋漓盡致,使觀眾也仿佛置身于座談會現場。
要在會議新聞中運用好同期聲,還應 ……(未完,全文共2434字,當前僅顯示1547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淺談會議報道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