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適邊塞詩的思想藝術
唐以前的中國詩歌,在題材上已經廣泛開發(fā),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幾乎無所不及,而在開發(fā)的程度上則各有深淺。邊塞題材就是一片尚待深拓的莽原。漢代,邊塞戰(zhàn)爭規(guī)模宏偉,但當時的詩歌發(fā)展水平尚低,也沒有大批的文人投身軍旅,所以邊塞詩并未得到多少發(fā)展。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爭頻繁,詩藝提高,邊塞詩漸見成長,但仍較稚嫩。是歷史偏愛,賞賜唐人以出類拔萃的運會;是唐人精明,及時把握了大顯身手的良機。于是邊塞題材一時火紅,蔚成大觀。
盛唐許多詩人都創(chuàng)作邊塞詩。如:李白、杜甫、王維等。但就邊塞詩派而言,骨干成員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人,后人簡稱為“高岑王李”。其中最有成就的詩人是高適。高適邊塞詩多以幽薊、河西,即今河北北部及內蒙古一帶的戰(zhàn)爭生活為題材,在內容和情調上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充滿慷慨從戎、建功立業(yè)的愛國激情;二是經過清醒、理智的思考,深刻揭示邊防政策的弊端,以政論的筆調表達自己對于戰(zhàn)爭的意見,同時流露對士兵的同情和對昏庸將帥的諷刺。
一、高適的傳奇經歷
高適,字達夫,公元702年生于唐朝觀州莜(今景縣)縣。祖輩做過大官,其父曾任韶州長史,后因家道中落,只得靠躬耕田壟過活。高適早年“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20歲時,_求官,自以為唾手可得,他在一首詩中寫道:“舉頭望君門,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89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十月,進而攻占分州、武功,唐廷震動,唐代宗逃奔陳州。吐蕃兵進占長安城后13天,因怕中計被殲,遂引軍退去,時高適又亦率兵至長安,迎戰(zhàn)吐蕃兵,并給以重創(chuàng)。廣德二年(764年)高適被召還京,任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因功封渤海縣侯。永泰元年(765年)病卒,終年64歲。
高適是我國盛唐時期的杰出詩人,又是戰(zhàn)功卓著的將領。在唐代重要詩人中,高適算是唯一取得較高政治地位者。自入哥舒翰幕府起,仕途漸趨顯達,這主要是他在一些歷史關鍵時刻,多能明辯是非,輔佑朝廷作出比較正確的抉擇,并竭力為之效命的緣故!杜f唐書·高適傳》中說他:“尚節(jié)義,逢時多難,以安危為已任!卑驳撋脚褋y,他向玄宗獻策,主張將國庫拿出來,以招募士卒,聚集力量抗擊叛軍;玄宗欲使諸王分鎮(zhèn)各地,高適竭力勸阻;永王磷進兵江淮,高適聯兵誓師,共同討伐。可以這么說,高適不僅僅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還是一位頗有膽識的政治、軍事實干家。
二、高適邊塞詩的思想內容
高適一生,雖經歷玄宗、肅宗、代宗三朝,但他先存的作品,卻大部分寫于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前。他在盛唐詩壇上的成就,用杜甫的話說,就是“獨步詩名在”。高適之所以取得“朝野通賞其文”的詩名,是因為他并沒有被開元、天寶年間社會的表面繁榮所迷惑,而能比較清醒地看到當時社會的不少弊端,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比較深刻地反映了盛唐時期各種主要的社會矛盾和現實,特別是尖銳復雜的邊塞斗爭生活。這是其作品的主要價值所在。
(一)高適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高適能以一個邊塞詩人獨步于當時和揚名于后世,是與他詩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分不開的。他為了參加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斗,曾親身三次奔赴塞外,長期從軍馳騁疆場。這在唐代邊塞詩人中也是很突出的!鞍彩分畞y”中,高適懷著“因國難以捐軀”的壯志,走向沙場,他的邊塞之作是他豪壯的戎馬生活的反映,詩中抒寫了自己希望為國家解除邊患而貢獻力量和建功立業(yè)的抱負;熱情歌頌了愛國將士們在戰(zhàn)斗中的英雄氣概;譴責了不義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表達了邊境和內地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對待戰(zhàn)爭的問題上,他反對對敵人妥協和存在幻想,認為“轉斗豈長策?和親非遠圖”,主張對邊境少數民族統(tǒng)治者所發(fā)動的掠奪戰(zhàn)爭進行解決抵抗。他希望有象李牧那樣的良將:“總戎掃大漠,一戰(zhàn)擒單于!庇梦淞吇歼M行徹底清除,盡快結束戰(zhàn)爭。他認為戰(zhàn)爭的目的應該是:“庶物隨交泰,蒼生解倒懸。四郊增氣象,萬里絕烽煙!”他渴望:“邊庭絕刁斗,戰(zhàn)地成漁樵。榆關夜不扃,塞口長蕭蕭!边@就是說通過戰(zhàn)爭,換取和平安定的局面,使生產得到發(fā)展,人民_往來。他在河西時還響亮地唱出了“青海只今將飲馬,黃河不用更防秋”這樣的詩句。他詩歌中那些以熱情、高亢的調子歌頌將士奮不顧身、英勇殺敵的作品,其出發(fā)點正在于此。如他在《塞下曲》中,描寫天寶十二年收復九曲的戰(zhàn)斗中,唐朝將士昂場的士氣和所向無敵的聲威:
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系雕弓。青海陣云匝,黑山兵氣沖。戰(zhàn)酣太白高,戰(zhàn)罷旄頭空!
他由衷地贊揚戰(zhàn)士們“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的高尚愛國節(jié)操。他以“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秉鉞知恩重,臨戎覺命輕”的志向來鞭策、勉勵自己,立志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高適強烈的愛國感情,除了表現在對正義戰(zhàn)爭的歌頌和自己切望參加外,同時也表現在對不義戰(zhàn)爭的反對。因為他看到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鐵衣元戎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因此,他強烈希望“圣代休甲兵”。對那些濫用武力的統(tǒng)治者,他是堅決反對的,詩人嚴正指出:“力爭固難恃,驕戰(zhàn)曷能久!”“緬懷多殺戮,詩人增慘愴!”對給人民帶來苦難的戰(zhàn)爭,對統(tǒng)治者的濫殺,他感到十分憤慨和悲痛。所以,當他天寶十年(751年)送兵到薊北看到安祿山欲以邊功恃寵,發(fā)動對契丹和溪的不義戰(zhàn)爭時,他沉痛地唱道:“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關亭試一望,吾欲涕沾臆!”對安祿山進行了尖銳的抨擊。
高適詩中強烈的愛國熱情,還表現在對士卒的深切同情和將士們享樂無度的憤怒揭露。如[答侯少府]詩:“邊兵如芻狗,戰(zhàn)骨成埃塵。行以勿復言,歟傷我神!”對這種觸目驚心的剝削壓迫,廣大士卒所受的非人待遇和慘重死亡,高適不禁悲涕“沾臆”,黯然“傷神”,足見其對人民感情的深摯。在他的名作《燕歌行》中,更以“戰(zhàn)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精練、沉痛的詩句,揭露了將軍和士兵苦樂懸殊的生活,以及他們對戰(zhàn)爭的不同態(tài)度,具有高度的典型意義。
(二)深切關心和同情下層勞動人民的疾苦
由于高適幼年家境貧寒,親身參加了農業(yè)勞動,這不但使他對勞動有了較為正確的認識,而且對廣 ……(未完,全文共9159字,當前僅顯示2501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論高適邊塞詩的思想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