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讀完十八冊的《三毛作品集》,對三毛和她的作品有了比較粗淺的了解。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在此略談一二,與各位對三毛有興趣的同好交流。
一,三毛的成名三毛自己多次自稱,她不是一個好學生。她只上到初二就休學了,在家歇了六年,靠私人關系到大學做旁聽生。沒有畢業(yè)就休學出國留學,留學三年轉了三個國家,平均一個國家一年,一年的時間分別學一下這三個國家的基礎語言也就差不多了。雖然在《三毛一生大事記》里面有留學回國后“在大學教德文和哲學”的文字,我想,在大學教初級德文比較可信,教哲學則比較可疑。否則,三年前的旁聽生,休學出國轉三年后就能回大學教哲學,豈不成為那個大學的笑柄?然后不久,她遠嫁國外做家庭主婦。三毛能成為風行一時的知名作家,除了她自己的努力外,功勞最大的當屬臺灣《聯(lián)合報》。
《聯(lián)合報》是臺灣的兩大報之一,三毛的成名系列散文《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在該報副刊上首次發(fā)表,然后逐漸流傳開的。這
……(新文秘網(wǎng)http://120pk.cn省略642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她的所有作品,都沒有能夠超越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的水平。
由于三毛一再強調(diào)她的文章都是寫自己,所以這為讀者通過她的文章了解她本人提供了便利。三毛1942年出生,1973年與荷西在西撒哈拉
結婚,婚后,荷西外出工作,她做家庭主婦。當時,三毛周圍沒有什么太多的娛樂社交等機會,她不用為生計發(fā)愁,卻有大把的時間,還積累了不少的人身經(jīng)歷和感受,所以正處于一個厚積薄發(fā)的大好
寫作時機。1976年,三毛35歲,正是一個女人成熟,又精力最旺盛的年齡,因此寫出了《撒哈拉的故事》這樣比較好的作品。但是1976年出名以后,接著出版的《雨季不再來》是她成名以前的舊作,甚至可以說是以前的習作,就連三毛自己對它也評價不高。
在三毛成名以后,她感受到了成名后的寫作壓力,原來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休閑式寫作,如今成了她的精神負擔。正如她自己在作品中所說的那樣,她長時間地冥思苦想,卻寫不出一個字來,甚至有十個月的時間,基本上停止了寫作。當然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她還是寫出了比較好的文章,那就是散文集《哭泣的駱駝》,可以看成是《撒哈拉的故事》續(xù)集,這本文集也幾乎榨干了她關于撒哈拉的最后生活積累。
隨著她和荷西離開西撒哈拉,荷西先是失業(yè),然后又在1979年意外去世,這樣的打擊使三毛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心態(tài)都受到了重創(chuàng),從那以后,可以說,她一直沒有從這種打擊中恢復過來。1981年回到臺灣以后,她被傳媒和盛名所驅使,幾乎失去了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幾乎都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她去
演講,她回答讀者的來信等,她已經(jīng)從一個作家蛻變成一個社會工作者,或者說一個布道者。從某種角度來看,1991年三毛的自殺,可以看成是一個布道者最完美的結局。
當撒哈拉一旦離三毛而去,她的文章中只能出現(xiàn)一些“回憶”,“答讀者來信”,甚至“收藏物介紹”之類的內(nèi)容。當三毛的文章內(nèi)容回到了普通老百姓熟悉的生活中來之后,三毛的光環(huán)也就自然暗淡了。
三毛文章中最容易引起讀者共鳴的是她的真誠和愛心,此外還可以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三毛對身為一個海外中國人的自豪和對祖國的熱愛。在她的筆下,對發(fā)達國家和不發(fā)達國家的外國人的批評諷刺隨處可見,就連對她的公婆也不例外,例如,她在文章中說,荷西剛剛去世,公婆就通過女婿在飯桌上開口與三毛理論怎樣分割繼承荷西與三毛的住房。當然,在三毛的后期作品中,她這方面的轉變比較大,“所有民族一律平等的地球人概念”表達得比較強烈。三毛作品中比較消極的東西是對教育制度的全盤否定和對前世今生之類靈異神秘世界的過分渲染。
三,三毛的愛情讀三毛的作品不能不談三毛的愛情,因為三毛的作品都是散文,都是直接表達作者對人生的感受和理解,與其他作家的作品中的愛情觀與作家的愛情觀相分離的情況不一樣。縱觀三毛的一生,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愛情的失敗者,她一直在渴望愛情,但卻一直沒有獲得真正的愛情,在她的前半生是沒有找到,在她的后半生是找到了也不能接受。
從三毛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她在少女時代就曾有過割腕自殺的記錄,是不是因為初戀問題,她沒有明確說明,但從她喜歡瓊瑤的書,喜歡看《紅摟夢》,喜歡閱讀來看,可能性非常大。她之所以出國留學,根據(jù)她在文章中介紹,是為躲避戀愛問題。
從三毛的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三毛對愛情是非常苛求的,在與荷西結婚前,32歲的三毛可以說對愛情已經(jīng)是“曾經(jīng)滄桑難為水”,而且在這之前的許多追求 ……(未完,全文共5135字,當前僅顯示180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哭泣的三毛——三毛作品集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