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長抗洪救災先進事跡
今年淮河流域發(fā)生了有史記載以來的特大洪澇災害,霍邱境內的淮河、淠河、汲河等五條河流全線超保證水位,幾十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威脅。關鍵時刻,縣長、縣防汛指揮長劉連生臨危不亂,精心組織,科學決策,指揮有力,率領全縣干群日夜奮戰(zhàn)在抗洪救災第一線,在短短半個月之內,抗御了淮河兩次洪峰,保住了大堤安全,遷移安置40.8萬人,其中行蓄洪區(qū)遷移安置19.9萬人,實現了零傷亡,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維護了群眾的利益,鑄就了淮河人民與天抗爭的新業(yè)績。
統(tǒng)攬全局科學決策
霍邱位于淮河中游,縣內有五河三湖,防汛任務十分艱巨。劉連生作為縣防汛指揮長,對防汛工作高度重視。6月初,他就防汛工作進行專題
調研,召開了全縣防汛工作會議,對領導組織、方案制定、責任劃分、物資籌備等作出了具體安排。6月下旬以來,上游及區(qū)間突降大暴雨,汛情日益緊張。他審時度勢,針對水情、雨情、訊情的形勢,及時提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645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省防指緊急通知全面做好爆破行洪的準備,姜家湖隨時有破壩的危險。劉連生置個人安危于不顧,親自到湖內搜尋、檢查群眾撤離情況。由于天黑路滑,他不時摔倒,但仍堅持逐村逐戶檢查。7月10日晚,民生堤超保證水位,不少堤段出現管涌,情況十分緊急。劉連生立即驅車前往。工作人員提醒他民生堤沙壩多,隨時有崩決的可能。劉連生果斷地說:“危險的地方沒有領導在,就會更危險;越是危險的地方,越是需要領導干部坐鎮(zhèn)在那里”。深夜10點多鐘,劉連生趕到了民生堤,他一邊了解訊情,指揮搶險,一邊指揮群眾遷移,直到11日4時許方才離去。7月11日—12日淮河第二次洪峰抵達臨淮崗,水位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27.00米。32公里的姜家湖堤防面臨嚴峻的考驗,特別是連日來高水位持續(xù)浸泡,大壩險象環(huán)生,姜家湖防汛進入了最危急的時期,劉連生坐鎮(zhèn)督戰(zhàn),他一邊組織全線民工和所有護堤干部全部上堤,堅守崗位,嚴防死守,一邊報請上級緊急支援,一邊頂著狂風,迎著傾盆大雨,親自到惡浪撲襲的大壩上現場指揮。不少地方水漫大壩,有的地方漫壩達0.5米之高,大壩岌岌可危,劉連生邊指揮,邊加入到搶險的隊伍中,打樁抬土,和軍民奮戰(zhàn)在一起?h長一線作戰(zhàn),鼓舞了士氣,大家越干越有勁,水漲壩高,有險即除,維護了大壩的安全,奪取了抗洪斗爭的階段性勝利。
連續(xù)作戰(zhàn)敢打惡仗
抗洪救災以來的近半個月里,劉連生同志始終堅持在一線,餓了吃點方便面,渴了喝點礦泉水,疲勞至極就在車上打個盹。3日—4日,為
動員姜家湖群眾緊急轉移,他連續(xù)工作兩天兩夜沒合眼。6—7日,他和干群一起迎戰(zhàn)淮河第一次洪峰,每夜都深入姜家湖大堤巡壩查險。洪峰剛過,他又深入各段所督促干群,搶抓時間,搶運物質,備戰(zhàn)第二次洪峰。隨著汛情的發(fā)展,全縣33個鄉(xiāng)鎮(zhèn)普遍受災,內河汛情全面吃緊,劉連生的工作更加繁重,他不僅坐鎮(zhèn)重要堤壩靠前指揮,還通過電話等多種形式了解全縣訊情動態(tài),指導干群死看硬守,苦戰(zhàn)洪魔。特別是7月10日,淮河第二次洪峰抵達霍邱時,劉連生親自指揮城東湖和城西湖30多萬群眾緊急轉移后,又頂風冒雨,腳踏泥濘奔忙在姜家湖、民生堤段,指揮軍民與洪水搏斗。13日凌晨1時,他不顧疲勞,在姜家湖大堤上夜巡夜查,腳下是一米左右、泥爛至極的子堤,腳邊就是湍急的淮水,時刻有掉進急流的危險,但他依然冒險巡查到天亮,其間還親自指揮了下臺子除險保衛(wèi)戰(zhàn)。半個多月過去了,劉連生從未離開過防汛第一線,其間有八個夜晚徹夜未眠,緊張戰(zhàn)斗在大堤上。連日的艱辛,累瘦了人,喊啞了嗓子,但他仍帶領全縣干群與洪水頑強抗爭,誓奪抗洪救災工作的全面勝利。
心系群眾踐行宗旨
劉連生具有強烈的群眾觀念,看到不少群眾奮不顧身,鏖戰(zhàn)大堤,看見不少群眾離開家園,露宿夜外,劉連生心情十分沉重,他以一個黨員領導干部的強烈責任感多次要求各級各部門一定要心系防汛一線,心系災民疾苦,有人上人,有錢出錢,全力支持抗洪救災工作。在防汛抗洪的危急時刻,他要求各級干部沖在最前線,在臨危轉移時,他要求廣大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走在最后面。具體工作中,他率先垂范,甘當表率。不僅親自到抗洪一線慰問參戰(zhàn)軍民,與大家一起日夜奮戰(zhàn)大堤,而且多次到遷移一線做動員工作,幫助群眾搬物推車。在姜家湖、城東湖、城西湖的遷移工作中,他頂風冒雨,夜日繼日,始終工作在群眾中。為了實現災民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所、有病能醫(yī)的目標,他安排衛(wèi)生防疫部門組織 ……(未完,全文共2848字,當前僅顯示1810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縣長抗洪救災先進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