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義價值與臨終關懷
——對于生與死主題的思考
摘要:
生與死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文化之中的重要主題。由于人類本身具有二重性,人的死亡便不僅僅是一般的自然存在,而且是一種社會文化上的存在。
對于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類而言,生命的自我維持性(self-preservation)的本能產生了其熱愛生活的情感,同樣也必然產生了對于死亡極度的恐懼(devouring fear)。
然而人作為整個社會的一個元素,社會文化深深影響著每一個個體。生命的意義價值是個體于社會文化語境之中對于生與死主題具體的認識。人的死亡不僅是人的自然生命的終結。而且是人的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終結。個人作為現(xiàn)代文明的公民社會的成員,享有各種基本權力。在現(xiàn)代民主社會中個人生命存在的價值得到全社會的承認,因而人具有生命的尊嚴。這種尊嚴在人的生命快邁向終點之時便體現(xiàn)為臨終關懷——使個人在平靜與安詳中離開人世而非被疾病折磨得痛不欲生。臨終關懷的原則加以引申可以作為當前有關生命的頗受爭議的社會熱點問題如安樂死的指導原則。本文試圖從生死概念特別是社會文化語境下不同文明對于生死看法出發(fā),通過內涵分析與案例剖析相
……(新文秘網(wǎng)http://120pk.cn省略780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或_平天下、或獻身真理,將有限的個人情感所在的世界升華進入永恒的客觀知識所在的世界。此外,儒家積極入世的觀念引導人們去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去有所作為來充實自身的生活,通過充實已知的生命來平靜面對未知的死亡。當人們能夠在生時堅執(zhí)這種價值,則在面對死神時可以獲得心安,此心安之基礎就在于理得。
西方文化觀念對于生死觀的影響
在如今全球化時代,隨著中西文化間的交流日益廣泛,西方文化觀念也在影響著我們;浇淌俏鞣轿幕囊粋很重要的部分;浇陶J為人都是有罪(Sin)的,人類始祖第一次犯下的罪乃為原罪(Original Sin),即人類始祖亞當、夏娃被造后被置于伊甸園中,因受蛇引誘違背神命令而墮落(falling),吃了禁果。此罪一直傳至亞當所有的后代,成為人類一切罪惡與災禍的緣由。人犯罪之后難免一死(Mortality)。 基督教構想出人類救贖的概念來指導人們行善,并構想了天堂與地獄。z-教對于死后世界的構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死亡造成的生命的空虛感,在實現(xiàn)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后可以用天堂來尋找死時的安慰。盡管缺乏確實的根據(jù),z-教通過使人們信奉一種共同的信仰,共有相同的精神家園來為生命尋求一個歸宿的解釋來給信徒以精神上的關懷。這或許是科技空前發(fā)達的今天,z-教仍然擁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相比于z-教的生死觀,西方唯意志論的哲人叔本華(Schopenhauer)對于生死的看法頗為悲觀。 “我們從誕生之日起,就已經(jīng)被死亡所掌控。死亡不過在吞噬自己的捕獲品之前,如貓戲鼠般逗著它玩耍一會兒罷了。在這未被吞滅之際,我們就以巨大的熱誠和想方設法努力延長我們的壽命,愈長愈好,就好比吹肥皂泡,盡管明知一定要破滅,然而還是要盡可能吹下去,吹大些! 他認為個體的生命存在是向著死亡的過渡,生命是空虛的!吧眢w的各部分必須完全同意所宣泄的各主要欲望相契合,必須是欲望的可見的表出:牙齒、食道、腸的輸送就是客體化了的饑餓;生殖器就是客體化了的性欲;至于攫取物的手和跑得快的腿所契合的已經(jīng)是意志的比較間接的要求了,手和腳就是這些要求的表出! 他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生命意志的客觀化,而人則是表象化了的生命意志。作為人之本的生命意志,是一種盲目的欲求和為滿足欲求而進行的追求掙扎,這是導致人生痛苦的深刻根源。 “人生在整個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質上就是一個形態(tài)繁多的痛苦,是一個一貫不幸的狀況。” 叔本華的觀點看到了個體生命的欲望的一面,但其過分夸大了這一方面,而否認了個體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叔氏雖然承認種族是不滅的 ,其對于個體生命的論述對于普通人認識生命而言起到了一些消極的作用。人生在本質上是形態(tài)繁多的痛苦的觀點可能造成這樣傾向:是根據(jù)這種觀點為了減少這種源于欲望的痛苦勢必要禁欲。而禁欲的最高境界是死亡,死是痛苦的真正解脫。由于否認個體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而過度強調欲望的作用,參照這種理論在面對生活中的磨難與挫折時個體更容易選擇死亡作為一種逃避措施,這樣便引出了自殺的一種原因。
社會意義下生死概念內涵的引申
人類生與死問題不僅僅自然生命意義上的存在與消逝,而且是社會生命與精神生命的存在與消逝。社會意義的生死并不是與生物意義上的生是同步的。個人作為現(xiàn)代文明的公民社會的成員而存在時,其生命的存在由于互動產生的各種關系的存在而有別于其他動物生命的存在。個人在現(xiàn)代社會之中的存在不可避免與其他社會成員產生復雜的互動。為了保持互動的公平、有序地進行,一個人的意志便對其他意志加以承認以確認物的所屬關系,同時所屬關系向兩端分化,一端物化為財產,另一端人格化為法權主體。伴隨著物的所有關系便產生了所有權,而所有權加以引申為其他的基本權力。這種得到整個社會意志承認的人類個體生命的權力區(qū)別了人類生命存在與其他動物生命存在。盡管個人個體生命未必有意義,但由于個人的基本權利得到整個社會意志,這種承認就意味著社會承認了個人存在于社會的意義與價值。而基于這種價值,人類作為社會人的尊嚴得到認可。_、平等、博愛等近代民主觀念都是基于這一基礎。這種尊嚴構成了人社會生命的基礎。由于這種尊嚴伴隨 ……(未完,全文共4339字,當前僅顯示2192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生命意義價值與臨終關懷——對于生與死主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