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開放之意義
第一次那么近距離的接觸紫禁城還是年幼的時候,大多記憶都朦朧而去了,唯有“未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的感受至今記憶猶新。背后蒼穹下的紅墻,氣派故在,腳下磨得水亮的玉砌臺階,華美莊重?逃恤~鱗紋狀的廊柱,印刻著古老王朝的風雨,幻想著昔日那鑲有銅鈴厚重而又高大的城門緩緩地打開,龍輦穿過正中的城門,龍虎旗幟在御道上空搖得山響的
場景。這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帝王將相戲”所曾上演的地方——紫禁城。
五四風云中的知識分子對于紫禁城的感情是極復雜的,不少人說紫禁城本來就是為體現封建王權的等級尊嚴而建的。這種說法不免過于片面,但是卻很好的反映了五四青年的心態(tài)。五四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457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了當時的兩種國民心態(tài):傳統的中庸文化與革命浪潮的新興文化。最終紫禁城的大門向皇城腳下的民眾,向中國人,甚至向世界打開了大門。舊時皇族、宮廷、專制的心態(tài)漸漸淡出生活,民主成為主宰。故宮博物館的開放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二 對于古老中國深層文化的接近
世界具有影響力的博物館其建立均有明確的宗旨——“藏品用于增進文理學科的知識,造福人類” ,諸如此類。故宮博物院的開放無疑可以視為中國人的啟蒙教材。偉大的繪畫作品、雕塑藝術、書法精品展現于世人眼前,原本只屬于貴族閑情雅致的奢侈現在歸于了人民。紫禁城的文化底蘊在中國人的心中是無價之寶,珍貴到不允許任何外物玷污——仍然記得“‘星巴克’入駐紫禁城”的新聞所引起的軒然大波。
三 兩岸統一的文化之橋
解放前夕,紫禁城中的部分珍寶分三批次,由國民黨將領被運往臺灣,其中包括銅器、瓷器、玉器、書畫等。 所以今日赴臺旅游的游客會參觀到民鎮(zhèn)四海的臺北故宮博物館。海岸兩地的故宮博物院寄托著海岸兩地盼望統一的心。兩岸的學者千方百計的創(chuàng)造條件使得兩岸的原跡有并肩出展的機會。 但是中國尚未統一的現狀阻卻了太多途徑。兩地的故宮也成為了分裂的中國最深重的印記。也許兩宮博物院的互相交流與協作統一會成為兩岸統一的文化之橋,兩宮原跡的并肩展出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將不再有阻撓。
四 自尊心的重拾
清末小朝廷的奢靡是很多中國人心中的痛,因為正是這段時間,中國人的自尊受到了嚴重的創(chuàng)傷——無論是侵略,欺辱,不平等條約……末代皇帝溥儀為了維持小朝廷龐大的開支,亦不惜變賣宮中收藏的眾多文物。溥儀拜托其兄長秘密變賣文物的事情后來被溥佳記錄在了自己的回憶錄中。 而更為令人痛惜的是當中的相當部分文物后來由于戰(zhàn)亂,了無蹤跡了。也許現在去參觀紫禁城的時候,仍會感受到小朝廷的奢靡與置民族危亡于不顧的漠然,也會想到諸多文物毀于宮廷愚蠢的紛爭。這種對于文物流失的痛楚有時是難以忘卻的。
但是,紫禁城坐落在北京的正中央,如今的中國已今非昔比,長安街穿梭不息的車輛,高樓大廈映證了一個民族短短時期內崛起的奇跡。走進故宮博物院,疊加在心頭的除了痛楚,更多的是宮闈外的繁華建立起的信心與驕傲,是對于故宮偉大建筑的贊美和對于前人智慧的贊嘆。紫禁城——這座古老的建筑屹立在當代的繁華中,是歷史與現實的對比,是奇跡般速度強大起來的見證,是中國人自尊心重拾的 ……(未完,全文共2017字,當前僅顯示1282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紫禁城開放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