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中國兩種土地觀的矛盾
二、土地問題的焦點是農地轉用
(一)工業(yè)化超前、城市化滯后
(二)土地制度的三個方面
(三)農地轉非農地的兩條通道
三、城市化加速產生兩大矛盾
(一)土地資源配置方面的矛盾
(二)土地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
……
為什么合法的土地轉讓權很重要
——成都改革實驗的啟示(上)
周其仁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院長
課程前言
今天利用這個機會討論一下土地問題。土地問題的一個側面,土地轉讓權問題。背景是城市化,不是農業(yè)社會的土地問題,而是城市化背景和過程當中的土地問題,F(xiàn)在城市在國民經濟當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很多的人口開始往城市流動,我先把我們國家面臨的土地問題有哪些特點,難度在什么地方做一個介紹,然后以成都經驗作為基礎,看能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順著什么樣的路徑來解決這個問題,歡迎大家提問題討論或者批評我的看法。
一、中國兩種土地觀的矛盾
城市化簡單講一講它是一個非常穩(wěn)定的現(xiàn)象。各個國家社會的制度、經濟條件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隨著收入增長,會有很大一部分人口開始居住在城市或者城鎮(zhèn)這樣的空間里,這是一個很穩(wěn)定的發(fā)展趨勢。道理可能有很多方面,從分工的角度來看,大量的人居住在一起,需求集中了,分工水平就會提高;分工水平的提高,就帶來收入的增長,這個力量會吸引很多資源過來,當人口往城市走的時候,其他的資源也要做相應的變動,也要流動、集聚和集中,其中就包括土地資源。農業(yè)文明的土地往城市集中,特點很有意思,我先把特點講一下。
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里土地非常重要,但是重要的特性不一樣。我念大學的時候讀過費孝通的江村經濟這本書。書里有一句話,說土地對農民來說像命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920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價值是農民不能想象的,這樣的土地的價值也是傳統(tǒng)文明不能想象的。我們現(xiàn)在看最近今年,中國地價的新聞,傳統(tǒng)農業(yè)不能想象的。中心城市一塊土地,它產生的價值,是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不能想象的。這里面會帶來很多的的挑戰(zhàn)。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還是農業(yè)文明的概念,地就是地,錢就是錢,中國是有地沒錢。香港商人來了很奇怪,你們怎么會沒有錢呢?香港人就給大陸人上課,城市的土地,特別是集聚功能的土地為什么可以融資。我一會兒會講到我們這個變革就是從這兒開始的。
同時還有一個點非常的重要,這個“密度”概念一來以后。土地供應就有彈性。農業(yè)農民通常把土地看成沒有彈性的,開墾一直開到不能再開,直到降水量兩百毫米、一百毫米的地方都有人在耕地,我們的農業(yè)文明擴張就這么定下來了。然后就覺得土地不會增加,人口卻不斷增加,最后是人多地少,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其實這是農業(yè)文明看土地的方式。利用密度概念,土地就有了供應彈性,五層樓就等于五塊地,50層樓就等于50塊地的面積,資本還可以向地下,把錢投向地下設施,投進去也都是地,然后可以一層一層的蓋。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認為的土地就是一個平面,每層都得曬太陽,它對現(xiàn)代城市土地的概念就很難以理解。
我們現(xiàn)在介紹了基本概念以后,兩種土地、兩種技術方式、兩種土地觀,一旦遇到了城市化加速,這兩者就發(fā)生沖突了。我們過去一直是多少年的農業(yè)文明,長期的城鄉(xiāng)隔絕,要素_流動受到很大的限制,改革開放把這個城門一打開,城市化來勢非常迅猛,我們才發(fā)現(xiàn)其中的資源配置、觀念、_、政策都遇到很大的矛盾。這個矛盾就是你怎么看待土地,到底是看它的面積,它的肥力,還是看它的位子和它的價值。
現(xiàn)在中央強調保護18億耕地,出發(fā)點就是保護農業(yè)文明的基礎,保護糧食安全。城市化、工業(yè)化不能沒有糧食吃,但同時它還需要城市景觀、城市生態(tài)、城市環(huán)境等等,這些都需要占用農業(yè)土地,平面的,曬太陽的,以面積和肥力決定價值的土地的重要性。但是城市化使我們的某些位置積聚起巨大的資本、技術、人口的集中,它要擴張,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現(xiàn)在還包括長株潭,包括成都,包括重慶,在這些點位上,土地都有巨大的價值增值。沖突就來了,城市周圍全是農地。到底是保護農地,還是發(fā)展城市;到底是從價值角度看土地配置資源,還是從面積、肥力、糧食產量和糧食安全來看土地資源;這塊既可以種糧食,又可以蓋樓,到底怎么配置?根據什么原則配置?配置完之后,產生急速上升的土地價值怎么在政府和人民之間分配?怎么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進行分配?這些問題都提上了日程。
二、土地問題的焦點是農地轉用
(一)工業(yè)化超前、城市化滯后
所以今天的討論,我先講講這個背景,是這么個問題。這個背景有很強的中國特點。我們看一個數據,這是工業(yè)化指數和城市化指數。通常世界各國工業(yè)化占GDP30%的時候,城市化可能達到50%,約有一半人口了進城。把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除起來看,城市化作分母,工業(yè)化作分子,系數是1.5-2個單位的系數。中國情況很特別,上世紀 80年代我們研究中國經濟,是工業(yè)化超前,城市化滯后。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過去是計劃經濟_,對要素流動有戶口、糧食、工作單位等等很多的束縛,造成城鄉(xiāng)巨大的差距。等到_一開放,勢頭就起來。
我們來看看這個數。改革開放打開了城門,我們過春節(jié),有上億的人口流動在路上,這都是世界奇觀。但是實際上,我們城市集中的人口比例,相對來說還是處在中等以下的水平。上面的圖跟美國比,也就是美國的1910年的城市化水平,也就在50%的左右。中國概念比世界一般的概念要寬一點,提的是城鎮(zhèn)化,不是城市化。跟日本相比,大概相當于日本的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水平。
(二)土地制度的三個方面
換句話說,從這個方向大家再往前看,隨著經濟_的增加,流動增加,如果這個約束條件不改變,我們可以預料中國的城市化還將有一個很大的發(fā)展。但是問題就更加突出了,城市化使有一些城市和地方位置變得特別吸引人,城市文明就是某些位置很重要,這就使得我們原有的土地制度在適應城市化過程中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這個制度面對最新的挑戰(zhàn)就是需要做適應性的反應。我們在一些方面做了適應性反應,但在一些地方現(xiàn)在是嚴重的滯后。我把它直觀表述為土地制度方面的三個圈圈。
我們先看兩端的兩個圈圈,這邊這個圈圈,是
農村的集體土地,基本上是農業(yè)用地,就是以光合作用作為基礎的農業(yè)生產和中國人無論怎么發(fā)展都離不開的農產品。從法律上說,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集體所有,不是私有制,這是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末就奠定的基礎。土改分了地之后搞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就完成了這個空間的改造。但是這個空間有一個問題,就是種地的積極性不高而且長期沒能解決。改革開放之后把這個制度做了一個變動,地還是集體的地,但是長期承包給農民去耕種、經營、管理、受益和轉讓。這個制度基本確立了,現(xiàn) ……(未完,全文共9456字,當前僅顯示2582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干部學習課件:為什么合法的土地轉讓權很重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