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學習講稿:_主義離我們有多遠
領導們、同志們,大家下午好,今天由我來進行領學。我今天講演的題目是“_主義離我們有多遠”。本來是想講網民留言哩,材料也準備哩差不多了,但是最近看了一些新聞,一方面近期的一系列_襲擊事件確實讓我心里邊感到憤慨,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機會,與時俱進的說一些自己的想法。在座的各位肯定有比我更關注新聞,對_主義了解更多的,我也不怕獻丑,把這些天搜集整理的一些信息
匯報給大家,歡迎指導。
(卍卍)_主義是現(xiàn)代人類社會的一大頑疾,它破壞人類和平,威脅社會健康發(fā)展,是誘發(fā)各國之間、各民族之間摩擦甚至戰(zhàn)爭的重要因素。_主義活動突發(fā)性強,危害性重,影響面廣,一旦發(fā)生,不僅會對公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危害,而且會對國家的穩(wěn)定和民族的團結構成直接威脅。_主義活動沖擊人們正常的社會生活,對大眾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停滯時間長、不易消退,容易引發(fā)社會恐慌。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范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645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國的18個駐外領事館。
近年來,我國的政治、經濟均有了極大的提升,但_主義活動仍然時有發(fā)生,“東突”“藏獨”等_主義_互相勾結,死灰待燃。在我個人看來,這種反社會反和平反人類的犯罪行為,(卍)只能用“跳梁小丑”和“喪心病狂”來形容。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_主義,不是民族問題,不是z-教問題,而是赤裸裸的人性問題。
二、中國西部_主義的犯罪特征分析
(卍)1、極端的民族主義和狂熱的z-教信仰。_主義都有其政治目的,都妄想建立一個由他們統(tǒng)治的國家。他們打著民族解放和信仰_的大旗,卻行著滅絕人倫的暴行,進行著各種分裂活動。極端的民族主義是當代_主義產生的重要根源,為實現(xiàn)精神控制,他們也常利用z-教信仰禁錮人們的思維。如前所述,中國西部的“東突”和“藏獨”_,都是極端民族主義和z-教精神控制的產物。
(卍)2、偏執(zhí)的病態(tài)人格。_主義_通過各種手段的宣教將人的思維打入桎梏,利用_性的
演講鼓動人向同類舉起屠刀,長時間的洗腦造就了一個個人格偏執(zhí)的狂信徒。他們容易被“信仰”支配,并具有很大的熱情,固執(zhí)的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世界只有被摧毀才能完全凈化,新的秩序才能建立。他們自以為是的為“信仰”戰(zhàn)斗,顯示出狂熱的激情。當這種對社會的偏執(zhí)認識愈演愈烈之時,抹殺他人的強烈沖動便促使他們成為了一個個_分子,發(fā)動各種“圣戰(zhàn)”。當這種深入到思想和血液里的偏執(zhí)人格被犯罪組織利用時,其破壞性可想而知。
(卍)3、無視法律的反社會心理。_主義是嚴重的犯罪行為,其行為人在成長過程中,缺少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從而造成他們認知偏執(zhí),以自我為中心,無視其他個體的意愿,蔑視、反抗現(xiàn)存的法律和各種社會規(guī)則。這些人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如意完全歸結為外界原因,進而對所處的環(huán)境產生憤怒、怨恨和敵意。近墨者在彼此的交往過程中,將不滿和仇恨的情緒不斷互相強化,最終形成破壞性的發(fā)泄,對外界發(fā)起猛烈的攻擊行為。
(卍)4、感情冷漠,缺乏憐憫和同情心。_分子缺乏社會責任感,漠視他人的利益,以破壞為樂。同時,他們缺乏同情心,實施_主義活動時,面對同類的痛苦,他們不會產生憐憫或內疚的心理,反而往往在自己的發(fā)泄行為和被害人的痛苦中獲得自己的滿足。反觀我國西部民族地區(qū)的打砸搶燒事件,涉及面之廣、危害之大、喪生者之眾、經濟損失之巨,對民眾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之極等等,都反映出“東突”和“藏獨”_感情上的冷漠和對死亡的麻木。
三、_襲擊離我們有多遠
在我們大多數內地居民的意識里,“_襲擊”是“9•11”,是倫敦地鐵爆炸案,是發(fā)生在遙遠地方的新聞消息。然而,近期發(fā)生在昆明火車站的暴力_襲擊案件卻告訴我們,_襲擊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卍)2014年3月1日,8名暴徒身背長刀對民眾進行砍殺,近200名無辜群眾或死或傷。4月30日,烏魯木齊火車站出現(xiàn)爆炸事件,3死79傷。5月22日,烏魯木齊又發(fā)生性質極其惡劣的暴力_案件,兩輛無牌汽車沖撞碾壓人群,并引爆爆炸裝置,傷亡百余人。三起_事件接連發(fā)生,舉國震驚。(卍)這是相關的新聞圖片。
在這里我再說一個我現(xiàn)在無法確認的事情,前一段時間,我用手機看新聞時候,有過一條咱們南陽鎮(zhèn)平石佛si的消息。當時忘了收藏了,后來我找了很久,也沒能再找到。這條消息說的大概就是石佛si民警在某少數民族的住房里搜到很多炸藥。雖說現(xiàn)在百度也搜不到了,具 ……(未完,全文共3587字,當前僅顯示1812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干部學習講稿:_主義離我們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