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學習講稿:大國發(fā)展中的“區(qū)域-城市主義”
一、中國的效率和平衡的問題
城市的改革要有全局觀和緊迫感,因為今天在座的各位當中,我是比較少的幾位經濟學家之一。當前全國最嚴重的問題是日益上升的債務率,債務率等于債務除以GDP,但中國的很多債務是作為投入品作為到工業(yè)園和新城的建設里。分母是經濟產出,所以,債務率的上升是投入產出效率的惡化問題。
投入產出效率惡化哪里更嚴重?這一張圖是2013年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每一個省的債務除以GDP的比率,橫軸是這個省的人均GDP,所以非常清楚的是,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債務負擔率越高。如果將左上角的這些省份抹掉的話,中國根本不存在債務非常嚴重的問題。反之,恰恰是欠發(fā)達省份,缺乏投入產出效率,其債務率高,使得整個國家的債務率顯得高了,請?zhí)貏e注意一下把三大直轄市給抹掉了,三大直轄市在我國不是債務率最低的地方。中國的債務率有一個空間分布問題,債務率空間分布在反映的是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投入產出效率低。
下面要看的問題是大量的投入過去是為了追求平衡發(fā)展,這是我們長此以來的一個思路。我們回答的問題是效率和平衡是矛盾的嗎?回答非常明確,NO,不是矛盾的,因為平衡是什么概念?最終是要追求人均收入水平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812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不平衡來負責。
中國的未來,如果大家相信市場經濟將成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的話,那中國未來很可能會出現像美國一樣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道路。但在現實生活當中,一個非常簡單的理論問題,我們一直試圖在通過動分子的方式來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化,所以我們給內地大量的資源,最主要的資源是建設用地,這里土地的數量是指中國的中西部省份在全國當中所占有的土地供應的份額。在2003年以后,中西部省份在土地供應當中所占的份額一直在持續(xù)提高,這些地是用去造新城和造工業(yè)園區(qū)的,所以中國現在變成了幾乎每一個縣都有一個工業(yè)園,大量的新城建設,根據國家發(fā)改委的統(tǒng)計,如果新城全部造完的話,可以容納34億的人口,中國的新城,空的“鬼城”分布在三四線城市,而這三四線城市大量是在中西部,所以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價雖然高,基本上沒有住房的庫存,去年一線城市房價反而上漲了十幾、二十幾,而大量消耗不掉的庫存在三四線的中小城市,是因為資源分配搞錯了。
我們再看經濟效率,這是我最近的一些研究,我只是告訴大家一條,經濟效率最主要的一個指標是全要素生產率,在2003年達到高點,2003年以后,這個數量就下降了,說明整個資源配置違反市場經濟規(guī)律,經濟效率在下滑。
(圖)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的差異,這一條線越高越不好,越低越好,越低說明企業(yè)間的效率差距在縮小,市場經濟在配置資源。大家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藍線,2003年是最好的狀態(tài),之后開始往回翹,只要將經濟資源用行政力量來配置,效率會惡化。
中國到底是哪里效率在惡化?看東、中、西的比較,最下面的圖是東部,中間是中部,最上面是西部。東部的資源效率最高,但在2003年之前,這三條線是平行著往下走的,大家都在改善。但在2003年之后開始出現拐點了,東部微弱地惡化了,中部惡化得更厲害,西部惡化得最厲害,這是中國政府違反市場經濟規(guī)律的結果。
二、上海的杠桿率問題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杠桿率,最近大家到在討論杠桿率,杠桿率是債務除以GDP,分母是產出,分子是投入。杠桿率有好的杠桿率和壞的杠桿率,未來經濟增長率預期非常好的話,恰恰應該多借錢,多借錢可以利用金融市場來進行融資,把未來的金融市場給實現掉,這是好的杠桿率。還有一個是壞的杠桿率,有投入無產出,這樣杠桿率高了以后,未來會走向破產。好的杠桿率和壞的杠桿率之間,上海在今天在做一個選擇,上海的杠桿率蠻高的,債務率也蠻高的,如果今天有分子、分母、GDP的增長,上海的杠桿率不用怕,未來可以還債的。如果今天把GDP的增長速度給做下來了,上海今天的杠桿率是壞的杠桿率,這一點一定要讓政府決策者明白這一道理。但今天做是要把分母給做下來,如果分母給做下來,上海的債務率是一個壞的債務率,那今天的理由是上海有各種各樣的資源約束。
這些資源約束到底有沒有?從理論上而言,城市的規(guī)模內生,這里提出一件事情,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說,尊重城市發(fā)展規(guī)律,什么是城市發(fā)展規(guī)律?城市的規(guī)模是內生的。城市有一個內生的DCTST(音)來決定的,城市規(guī)模首先來自于企業(yè)和人的決策,它是一種需求,用總書記的話來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政府工作的目標。什么是美好工作的向往?企業(yè)要利潤,人要利率,但它會有一個資源和環(huán)境的約束(constraint),問題是有價格嗎?有一個經典的
總結是,要把外部性給內部化,要有價格。如污染了可以征稅,排放可以征稅,車牌可以征稅,只要有了價格以后,這個決策的結果一定是通過價格調節(jié),最終達到的城市規(guī)模是必然小于容量約束的,它不會達到這個邊界的,如果達到這個邊界,將賦有的價格將是無窮大,沒有人會去達到這個邊界的。
再接下來我們來分析資源與環(huán)境的約束,容量本身在短期內能給定的,如建筑總量,時間放長了,它可以通過技術換代來增加的,上海在建青草沙大水庫,上海的用電,“西電東輸”以后,電的量就增加了。關鍵的問題是建了水庫以后,電輸進來以后,價格要本地人付,不能像北京那樣,“南水北調”也在解決其容量問題,但南水北調的錢北京人不付的,這是不對的。所以,技術、管理長期可以增加約束的總量,但同時要把價格機制引進來,然后讓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和企業(yè)決定在這里待不待得?這就決定了城市的規(guī)模,但我知道很多人說,你老講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起著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但市場是有失敗的,它要解決外 ……(未完,全文共4514字,當前僅顯示2280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干部學習講稿:大國發(fā)展中的“區(qū)域-城市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