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 | 首页登陆 | 会员注册 | 欢迎投稿 | 本站帮助 | 站内搜索 | 保存桌面 | 浏览足迹 | 会员增值  
到新文秘网首页
您的位置:新文秘網>>扶貧/群眾團體/培訓/調研報告/>>正文

縣貧困群眾能力素質培訓工作調研報告

發(fā)表時間:2017/8/1 21:37:03
目錄/提綱:……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強化組織保障,夯實精準培訓基礎
一是強化陣地建設
二是充實師資力量
三是創(chuàng)新培訓內容
(二)創(chuàng)新培訓方式,提升精準培訓質量
一是“流動黨�!彼蛯W上門
二是“小班模式”精準培養(yǎng)
三是“封閉學習”深層提升
(三)強化制度建設,確保精準培訓成效
一是“建章立制”,確保培訓制度化
二是“積分獎勵”,提升學用轉化力
三是“跟蹤回訪”,確保培訓精準度
二、存在困難及問題
一是貧困群眾調訓困難
二是教學成果較差
三是培訓經費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及打算
一是創(chuàng)新思維辦班
二是加強人員組織
三是加大經費投入
……
創(chuàng)新模式 精準辦學
全面推動貧困群眾能力素質培訓
——**縣貧困群眾能力素質培訓工作調研報告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縣緊緊圍繞增強扶貧對象“造血功能”,鎖定貧困村、瞄準貧困戶,采取得力措施,持續(xù)深化貧困村干部和貧困戶培訓工程,實現(xiàn)精準培訓與精準扶貧有效對接,切實提高貧困村勞動力的技能素質,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強化組織保障,夯實精準培訓基礎。一是強化陣地建設。依托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民風民俗活動壩子、“一村一幼”教學點等場所,全覆蓋成立農民“夜校+點題培養(yǎng)中心”。同時,掛牌成立“**縣駐村干部(第一書記)能力提升培訓中心”,設立基層黨建、產業(yè)發(fā)展、基層治理、服務群眾4大現(xiàn)場教學基地,把課堂從理論延伸到實踐。二是充實師資力量。整合村上“農家書屋”、遠程教育站點、農村種養(yǎng)殖示范基地、“村村響”等教學資源,縣、鄉(xiāng)分級建立涵蓋了120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614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特點、能力基礎等因素的基礎上,分專業(yè)開展“小班”教學,以“課堂講授+現(xiàn)場觀摩+跟班學習”模式,對駐村干部進行系統(tǒng)精準培養(yǎng)。已開展小班教學5期,參訓人員299人。三是“封閉學習”深層提升。依托縣西城中學和縣職業(yè)技術學校設立兩大集中教學點,堅持“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精準實施貧困戶“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實行基本素質+專業(yè)技能的“1+*”培訓模式,采用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操作演示、技能實訓、觀看影視資料、參觀交流等教學方式,讓參訓群眾主動融入教學,學有所獲。目前,已對第一期1000名貧困群眾進行培訓。
(三)強化制度建設,確保精準培訓成效。一是“建章立制”,確保培訓制度化。建立教學輔導員、生活管理、培訓退出等制度,對參訓群眾進行軍事化管理,并通過跟班督查、普遍檢查、隨機抽查等進行綜合評分,對考評在80分以上的學員頒發(fā)新型農民培訓證書,對不合格者取消誤工補助,納入下一批培訓。二是“積分獎勵”,提升學用轉化力。設立“積分商城”,開設“積分賬戶”,農民群眾每參加1次農民“夜校+點題培養(yǎng)”教學課程,其“積分賬戶”自動存入1個積分。每半年,根據(jù)“積分賬戶”申請兌換相應積分價值的雞鴨苗、經濟林木等;每年,縣委組織部綜合各村農民“夜校+點題培養(yǎng)中心”工作開展及農民群眾學用轉化等情況,分別動態(tài)評選表彰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學校和優(yōu)秀學員并給予5000至10000元的發(fā)展基金獎勵,激發(fā)農民群眾參學參訓動力和學用轉化能力。三是“跟蹤回訪”,確保培訓精準度。建立群眾評課機制,在每堂課結束后,由參學群眾對授課教師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態(tài)度進行星級評價,評價結果作為授課教師在干部任用、評先評優(yōu)、年度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據(jù),倒逼授課教師認真?zhèn)湔n、用心講課。同時,建立“回訪”制度,縣委組織部采取見面約談、實地查看等方式跟蹤了解培訓實施情況,對培養(yǎng)不力的責任主體按通報批評、約談整改,保證培養(yǎng)計劃有效推進。
二、存在困難及問題
通過各級力量的共同努力,全縣對貧困戶能力素質培訓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彝區(qū)貧困群眾思想觀念逐漸轉變,有效激發(fā)了脫貧奔康內生動力,為**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在具體工作做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是貧困群眾調訓困難。貧困戶“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的培訓對象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而貧困戶中有勞動力的青壯年大多在外打工,無法參加培訓。同時,**縣屬于典型的大涼山彝區(qū),多數(shù)村地處高二半山地區(qū),人員居住分散,加之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任務較重,組織群眾每月參加2-3次“農民夜校”集中教學難度大。二是教學成果較差。參訓群眾大多自身文化素質較低,近乎“文盲”或“半文盲”,對理論知識接受能力差,學習困難,無法理解吸收培訓內容。同時,一些貧困群眾無法確定自己需求,今天學習種植,明天學習養(yǎng)殖,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技術,自己能學什么樣的技術。三是培訓經費不足。**縣屬于國定貧困縣,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開展各類培訓,特別是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和農民夜校建設投入、管理運行所需資金量大,縣級財政資金吃緊。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及打算
貧困群眾培訓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需各級各部門相互配合,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強化能力素質培訓 ……(未完,全文共2714字,當前僅顯示1726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縣貧困群眾能力素質培訓工作調研報告》
文章搜索
相關文章
体裁专栏
行业专栏
节日专栏
时政专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登陆 | 会员注册 | 投稿提现赚钱 | 写作指导 | 本站帮助 | 站内搜索 | 付款方法 | 免费加入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