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社會實踐/法制/政法武裝/檢察院/>>正文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開創(chuàng)檢察工作新局面

發(fā)表時間:2006/7/8 20:51:48
目錄/提綱:……
一、引論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
三、社會主義治理念與檢察隊伍建設的關系
四、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檢察工作發(fā)展的關系
……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開創(chuàng)檢察工作新局面
  【內容摘要】法治思想雖然產生于奴隸制末和封建制初,但不同的歷史時期法治的內涵、外延不同。我國對法治的認識經過了漫長的時期和曲折的經歷。本文對“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行了解讀,對在政法系統(tǒng)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意義,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與檢察隊伍建設的關系,與檢察業(yè)務發(fā)展的關系從憲政、人權、_鞏固、經濟安全、社會和諧等多角度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檢察機關
  一、引論
  據法律治理國家。我國法治思想最早產生于奴隸制末期和封建制初期,以商鞅、慎到、韓非為代表的法家。不同的歷史時期,法治的內涵與外延有很大的區(qū)別,人們對法治的認識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韓非等人倡導的所謂“法治”,是指帝王所制定而嚴令臣民遵守的統(tǒng)治手段。在封建社會時期的所謂“法治”,是指以“天條”維護封建君、臣、父、子綱常倫理的特權。在資本主義時期,法治是反對封建特權的有力武器,但同時又是維護私有制、維護以財產為社會成員等級身份的法寶。但法治畢竟是社會走向文明、進步的產物。我黨雖然在革命的歷史進程中一直重視法制工作,但對法治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歷史。在建國初期,_同志的_方略是專制加若干民主,法治長期被理論界認為是資產階級的東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915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指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鞏固人民民主_的前提下,理性的處理黨政關系、憲政關系、立法、守法、法律實施等一系列依據法律治理國家的理想、思維模式。理念有自覺主導人們思維方向、行為方式的作用,是一種理論化、系統(tǒng)化、哲學化、理想化的意識。不同的理念,對同一個問題會形成不同的認識,處于不同的立場,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從而產生不同的效果。在政法隊伍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的意義,就是要求政法干部隊伍深化對社會主義法治深遠的政治意義、及長遠的戰(zhàn)略意義的認識,提高執(zhí)法水平及能力、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穩(wěn)定社會秩序、維護人民民主、鞏固國家_、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
  我國長期以來黨政不分、政企不分、黨法(黨權與司法)不分、政法(政府職能與司法職能)不分、公私(公權與私權、公有與私有)不分。由于缺乏正確的_理念,憲政關系不清,_方略長期左右搖擺,政治運動不斷,政策長期代替法律,朝令夕改,給黨、國家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深刻的歷史教訓,使黨和國家領導人逐步認識到了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到政治文明的重要意義。
  文明的定義,指在一定社會范圍內,人們所見到的政治、社會、經濟、z-教現象的總體。⑤政治指政府、政黨、社會團體、個人在內政及國際關系方面的活動。⑥主要指與_治理有關的活動。政治文明主要與政治野蠻、獨裁相對應,各國的_態(tài)不同,對政治文明內涵、外延的理解不同,所以定義也不同。但對法治屬于政治文明的內涵之一,屬基本統(tǒng)一的共識,因為法治是排斥個人獨裁、野蠻政治的。政治文明不僅關系到國家安危,也關系到公民的安危。法治可以通過正常選舉解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更替,通過民意理性的處理政府換界過度,防止因國家領導易人產生動蕩,有效防止將國家的安危寄希望于個別人。_同志曾深刻的說:“將國家的安危寄托在個別人身上,是一種極不正常的政治現象,還是法治靠的住”;法治又可以有效防止將個人安危寄希望于圣人治理的國家。威廉一世基于戰(zhàn)績的驕傲,站在自己行宮的頂端欣賞自己王土的美景,卻被一座破舊的老磨房擋住了視線,他下令拆除,遭到磨房老主人的拒絕,出錢贖買仍行不通,一怒之下,威廉一世下令武力拆除。磨房主一紙訴狀將威廉告到法院,普魯士最高法院判決國王敗訴、賠償損失、在原址重修磨房!胺杉热唤Y合了意志的普遍性與對象的普遍性,所以一個人,不論他是誰,擅自發(fā)號施令就絕不能成為法律”。⑦法治政府應該是有限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而不是個人隨意發(fā)號施令,隨時有可能將任何一個公民陷于危險的政府。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交替、黨政關系、依法執(zhí)政、政企關系等一系列問題,是長期存在于我國的敏感的憲政問題、必須基于法治理念才能厘清的理論與現實問題。法治理念是依法_方略的前提,而依法_又是理性_的基礎。1982年,我國憲法正確處理了黨法關系,此后在逐步理順黨政、政企關系。但我國的人權問題從1983年解禁到1991年才正式開始系統(tǒng)研究,⑧孫志剛的無辜慘死,才促使我國為控制盲流、維護社會治安的收容制度,改革為對弱勢_人性化服務的救助制度;杜培武、佘祥林、滕興善等冤案的平反又考問我們對司法現狀的深刻反思。⑨20年代夫妻在家中看黃碟被警察查處事件的公開披露,再次考問了我國的公權與私權的法律界限?梢,無法治理念,何以有依法_,無依法_,何以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需要經濟基礎,河南省上蔡縣文樓村等部分地區(qū)的農民,因貧窮以買血為生,導致_感染艾滋病,我國還有數千萬生活在溫飽線以下的民眾,他們連生存都存在問題,參政、議政,行使民主權利根本無從談起,對他們還談什么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也需要物質文明為基礎。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只有發(fā)展經濟、奠定物質文明的基礎,物質文明的基礎恰恰要通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來積累,而市場經濟又需要法制來維護其應有的正常秩序、以法治理念指導下的司法、行政執(zhí)法、守法、法律實施,才能為市場經濟提供無地域區(qū)別、無主體身份區(qū)別的公平、平等、正義、誠信的環(huán)境。
  精神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tài)。不同的理念,就會有不同的意識、不同的思維和不同的心理。八十年代初,我國進行農村改革,很快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隨之國民經濟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三角債”、黃、賭、毒、刑事犯罪問題居高不下,誠信、道德等精神文明問題日顯突出。嚴打之后的刑事犯罪不斷反彈、一些丑惡現象層出不窮,促使精神文明建設提上了黨和國家的議事日程,普法教育為公民劃定了道德底線,在為公民培養(yǎng)法律意識的同時,也在為公民樹立法治理念,為依法_奠定人文基礎。
  可見,建設“三個文明”,首先要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奠定堅實的依法_ ……(未完,全文共7316字,當前僅顯示2569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開創(chuàng)檢察工作新局面》
文章搜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