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意思是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無缺的人。我們也一樣,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缺點。有了問題和缺點怎么辦?“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當然是再好不過了。然而,俗話說“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現實生活中,有的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和缺點,這就要靠大家提個醒,靠領導和同志們批評和幫助。只有這樣,我們的長處和優(yōu)點才能得到不斷發(fā)揚,缺點和短處才會得到有效克服。那么,應該怎樣對待批評呢?
一.要正確看待批評,把它當作前進的動力。對于領導的批評,首先要認真聽取,自我反思。虛心接受,并認真檢討、及時糾正。對批評有出入的,可以當面或事后誠懇地解釋清楚,消除誤會,切忌當面頂撞或強詞奪理。在別人意識到批評錯了的時候,要能寬以待人,切忌得理不讓人。大家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人受到表揚,馬上興高采烈,工作勁兒也足了;一旦受到批評,情緒就會低落,工作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639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故。即便別人真的比你犯的錯誤更嚴重,也不能證明你的錯誤是好的,只要是缺點和不足就需要糾正和改進。_同志曾經說過:“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的對,我們就改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自覺地改正。 3、克服把批評當“包袱”的思想。有的人受到批評后,認為領導對自己有想法,整天顧慮重重,感覺到在這里做沒什么發(fā)展。年輕人大都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這本來是優(yōu)點,但過分看重自己的榮譽就容易把一時一事的過失當成思想負擔,這也是不好的。其實領導的批評并不是對誰有什么成見,批評是對事不對人,當領導的不會因為一個人犯了錯誤而把他看“死”了,犯了錯誤并不可怕,改了就是好同志,完全不必要因此造成沉重的思想負擔。
二. 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承受住尖銳的批評。有些時候,有的領導在批評別人時,不大注意場合和方法,特別是在大庭廣眾面前,不留情面的訓人,往往讓人“下不來臺”,丟面子,叫人無地自容。無論是領導主觀動機多么好,這種批評人的方式都應該改進。但是,作為戰(zhàn)士是據理力爭挽回面子,還是冷靜的接受批評,往往能夠充分地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素質和品德修養(yǎng)。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就是因為沒有恰當地處理好類似情況,而把問題弄得不可收拾,造成不該發(fā)生的后果,教訓是非常深刻的。為此,我們要防止和克服兩種錯誤想法:1、“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的人受到批評后,就覺得領導對自己有看法,進步無望,一切都完了。從此一蹶不振,把嚴厲的批評變成了走下坡路的開端。2、忌恨、報復心理。受了批評后,感到人格受到莫大污辱,與領導產生了思想隔閡,埋下了怨恨的種子,甚至走上了打擊報復的違法犯罪道路,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人們常說“嚴是愛,松是害”,領導對下屬嚴格一點,甚至批評時語言尖刻一些,但其主導思想和主觀愿望是好的,是為我們的前途著想。一般情況下,領導批評下屬時都能顧及面子,但是一些人所犯錯誤性質比較嚴重或釀成了較重的后果,讓人十分氣憤,甚至有的是明知故犯或屢教不改,領導因為恨鐵不成鋼而發(fā)脾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領導的善意批評要給予正確理解。醫(yī)生講對癥下藥,對于一個身患重病的人,猛藥除病是一個恰如其分的處置。三國時,關羽以英雄的氣概承受剮骨療毒的劇痛而面不改色,最終轉危為安;曹操諱疾忌醫(yī)不肯讓人動手術終為頭痛病所害。我們應該從古人的經歷中汲取教訓。尖銳的批評正像給病人動手術,往往是徹底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把尖銳的批評,當作耳邊敲響的警鐘,以聞過則喜,從善入流的態(tài)度接受批評,同時還應該深刻的反思自己的過失,從自身錯誤中找出教訓。人們常說:“聯(lián)盟人從嚴不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應該以“在哪跌倒,在哪爬起來”的態(tài)度。在錯誤上查找原因,爭取下次不犯類似的錯誤,并舉一反三,力爭少犯其它錯誤,這才是聯(lián)盟之舉。當然,對于有的領導如果經常語言尖刻地批評,甚至是挖苦、侮辱人格的話,我們也要通過正當的渠道去反映。我想,當絕大多數領導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時,都能夠較好地克服和改正。 陳毅元帥在一首詩中寫到:“一喜有錯誤,痛改便光明,一喜得幫助,周圍是友情。難得是諍友,當面敢批評”。與那些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看到你在錯誤的懸崖邊上徘徊而不去拉你一把的人相比,領導尖銳的批評,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也就能夠認真反思自己的過失,而不必苛求領導批評時的態(tài)度和方式了, ……(未完,全文共3550字,當前僅顯示179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怎樣正確對待批評與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