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指在適當?shù)撵o脈回流的情況下,由于心排量絕對或相對減少,不能滿足機體組織代謝需要的一種病理生理狀態(tài)。其主要特點為體(或肺)循環(huán)淤血和組織血液灌注不足,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癥和最終歸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jié)奏加快和心理壓力增大,心力衰竭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現(xiàn)代社會常見病、多發(fā)病。傳統(tǒng)治療以提高心輸出量,增強心排量為主要目的;現(xiàn)在已轉變?yōu)橐跃S護衰竭的心臟,提高心衰病人的遠期預后,延長壽命和提高生存質量為主要目的。中醫(yī)治療心力衰竭能夠減輕癥狀,減少復發(fā),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明顯改善病人的遠期預后,提高生存質量。故本文僅就心力衰竭的中醫(yī)治療思路略談一二,以商榷于同道。中醫(yī)古籍中雖未見有“心力衰竭”之病名,而“心衰”一詞,卻最早出現(xiàn)于宋代《圣濟總錄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54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治中,注重痰阻部位,水停與淤阻之間的主次辨證關系,肺脾腎三臟的輕重主次,或以祛痰逐水為主,或以活血利水為主,同時應注重調暢氣機,正所謂“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薄7竭x葶藶大棗瀉肺湯、五苓散、豬苓湯等加減,還應顧護脾胃之氣,則可能在早期收功。隨著心臟基礎疾病的加重,或臨床上過應用攻伐之劑后,正氣大虛,大部分患者的證候特征便出現(xiàn)了虛實夾雜的趨勢,一方面痰、喘、悸諸癥并存;另一方面,畏寒,舌淡,自汗的陽虛氣虛更趨明顯。細察病因不難發(fā)現(xiàn),一是早期的實證掩蓋了某些虛證的跡象,二是過度的活血利水之劑耗傷了機體之真陰真陽,三是心力衰竭病人總是老年人居多,年長之人,腎氣漸衰,五臟之陽氣失去溫養(yǎng)。其于此虛證病機,使原來的實證更加纏綿難愈。此期治療中,應虛實兼顧,根據(jù)不同的病機,細查其中的虛實變化,詳審病機的側重,或以補虛為主,或以瀉實為主。補虛時著重應溫補陽氣;陽氣得溫則運,水濕得以暢,淤水方可消利,瀉實時應時時不忘補益正氣,否則會犯虛虛實實之戒。譴方用藥應以真武湯、四君子湯、腎氣丸與五苓散加減。并隨著病機實的轉化及時調整補瀉藥品的比重。在失于治療或基礎疾病加重或調攝失當時,此種陽虛與痰瘀水夾雜的病機繼續(xù)進展,陽虛日久,并發(fā)陰虛,且痰濁耗傷真陰,加之大量的擴管利尿西藥亦劫傷陰津。故在心衰病人的后期,會出現(xiàn)真陰虧耗,真陽衰敗,濁邪滯結難消的機轉。病人經常是心悸與喘嗽并見,腹脹與水腫難消,口干多夢與盜汗共存,舌質光紅,脈虛細澀之象多見。由于虛與實纏綿互滯,病情至重至深。在此階段,治療實難收功。瀉實則病體更虛,補虛則邪實更甚。此時論治,應仔細分析病機,抓住病機中偏虛偏實中主要的一面,小心論治,細細體察,燮理五臟之陰陽虛實,或重用桂附之劑以壯真陽,或用大補陰丸以滋真陰,將衰敗之陰陽漸復,使滯結之濁邪緩消。切忌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
2 論虛實,分清主次
在心力衰竭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五臟陰陽氣血的虛實變化是病情進展或加重一個重要原因。久患心臟疾患,累及于腎,或因年老體衰,或因先天稟賦不足,命門火虧,五臟之陰陽失于溫煦、濡養(yǎng)。而“心本于腎”,致心陽不振,失于溫煦,清・李用粹“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yǎng)者血,心血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舍空則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驚悸之所以肇端也”。心為火臟,溫運不足則不能主血脈,主神志。脾陽失于溫運,不能統(tǒng)攝調達四末之氣血,不能養(yǎng)心安神,不能運化水濕,水濕由此而生,氣血由此而亂,心神由此難安;明・劉純《傷寒治則》曰:“氣虛停飲,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悸也”,腎陽不足則水濕之邪失于氣化,水氣內停,凌心射肺,凌心則心悸怔忡,射肺則喘嗽難平,泛于肌膚則水腫常見�?梢娫谛乃サ倪M展過程中,因人體氣血陰陽之虛而出現(xiàn)痰濕水氣內停,因虛而致實,實中夾有虛證,最后終致虛實夾雜互 ……(未完,全文共3008字,當前僅顯示1519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心衰的中醫(yī)治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