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兒靜脈留置針操作方法改進的探討
【摘要】 目的 探討改進小兒靜脈留置針操作程序,對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和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 將880例需要進行靜脈留置針穿刺置管的患兒進行隨機分成兩組,傳統(tǒng)組按照常規(guī)操作程序將輸液瓶于輸液架上,排盡空氣,關閉調節(jié)器。取出留置針,將輸液器上的針頭插入留置針的肝素帽內,排盡空氣后,進行靜脈穿刺,雙手配合置管。改良組按照改進的操作程序用無菌生理鹽水充滿留置針管及肝素帽腔內,進行靜脈穿刺,單手置管。結果兩組經過比較。改良組穿刺成功率及病人滿意度顯著高于傳統(tǒng)組。結論改良組對小兒靜脈留置針穿刺操作程序的改進,可顯著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患者滿意度,利于臨床推廣。
【關鍵詞】 小兒靜脈留置針 操作程序 改進
靜脈留置針自1962 年問世以來,以其能有效保護血管、降低液體滲漏發(fā)生率、避免反復穿刺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602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頭皮靜脈需剃凈血管周圍毛發(fā)),若為四肢靜脈,在穿刺點上方10㎝處扎上止血帶,常規(guī)消毒皮膚,直徑在8㎝以上,待干,家長協助固定患兒。操作者旋轉松動留置針外套管,再次核對并排盡空氣,關閉調節(jié)器。取下針套,左手繃緊皮膚,固定靜脈,右手持針翼,針頭斜面向上,在血管上方使針頭與皮膚呈15--30°角進針,見導管尾部有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順靜脈方向再將穿刺針推進0.2cm,左手持Y接口,右手后撤針芯約0.5㎝,持針座將套管全部送人靜脈內,松止血帶,打開調節(jié)器,待液體通暢后,撤去針芯,用透明敷貼作密閉式固定導管[2]。輸液完畢,常規(guī)封管。
1.4.2改良組:備齊用物到病房,用無菌生理鹽水充滿留置針導管內,輕輕轉動針芯,使針芯針尖斜面向上,Y型管在針柄上方,選擇合適的血管(如選擇頭皮靜脈需剃凈血管周圍毛發(fā)),應用碘伏、酒精嚴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膚,家長協助固定患兒。操作者取下針套。左手繃緊患兒皮膚,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針翼及Y型管接口處,針頭斜面向上,在血管上方使針頭與皮膚呈15~30°角進針,見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順靜脈方向將穿刺針推進0.2——0.3cm。右手拇指和食指固定外套管,中指協助退針芯約0.5~1cm后,拇指和食指同時將外套管全部送入靜脈內。見回血通暢后撤去針芯,用3M敷貼以穿刺點為中心作封閉式固定。常規(guī)封管,待醫(yī)囑出來后再用藥。
2.結果
一次性成功 失敗 合計
傳統(tǒng)組 301 142 443
改良組 420 17 437
數據使用SPSS軟件處理,*2=117.876,P=0.00<0.001,差別有非常顯著意義。
3.討論
3.1分析傳統(tǒng)組成功率低的原因:
留置針在穿刺前按常規(guī)操作,要把輸液管的針連接到留置針Y型管的肝素帽上。連接輸液管排盡空氣后關閉活塞,準備穿刺。在此同時由于溫度、壓力等多方面原因,影響橡膠輸液管及活塞關閉不緊,會出現以下2種情況。(1)當操作者將留置針持于右手準備穿刺時,液體緩慢的從留置針針尖處滴漏至穿刺部位皮膚上,影響了穿刺的視野,導致操作者又要重新消毒皮膚。(2)由于輸液管有液體緩慢向下流出,影響穿刺時的回血速度,因為回血較慢導致操作者在沒有見到回血的情況下繼續(xù)沿血管進針,最后針尖刺破血管,穿刺失敗。3.2 傳統(tǒng)組進行留置針穿刺時,在退針芯過程中,需要左右手配合進行。但此時操作者的左手是在繃緊穿刺部位的皮膚。因為小兒本身血管較細、彎曲較多,皮膚繃緊時有些彎曲的血管已繃直。但左手在配合右手退針芯時,使本來繃緊皮膚的左手放松了,繃直的血管可能又變成彎曲的了,因此在置管的過程中極易導致血管內壁損傷或穿破血管,引起留置時間短或置管失敗。3.3操作者左手繃緊皮膚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固定患兒的穿刺部位,避免亂動。但如果遇到不會配合固定患兒穿刺部位的家長,操作者在松動左手去配合右手退針芯時,患兒亂動也會導致置管失敗。兒科病區(qū)病人多、周轉快,家長心情急躁,認為只要住院就要馬上輸液。傳統(tǒng)組等待醫(yī)囑和護士配藥后再打針,讓病人等待的時間較長,往往在護士進行穿刺時患兒家長已經牢騷滿腹,護士若穿刺失敗,可能會招來家長的打罵,增加了護士的壓力, ……(未完,全文共2661字,當前僅顯示1692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對小兒靜脈留置針操作方法改進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