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wǎng)>>>>正文

走進林溪古村落

發(fā)表時間:2014/5/3 8:44:33

走進林溪古村落

村落是人類的搖籃,一個古村落就是一段歷史,一幢古建筑就有一個故事,它承載著歷史文化的積淀,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chǎn)。
一、林溪村概況
林溪村位于長泰縣的東北部,距縣城約37公里,轄13個村民小組,820戶3300多人。這里青山綠水,全村總耕地面積為2660畝,其中水田面積2360畝,耕地面積300畝,主要種植水稻、蔬菜、花生等,全村勞動力人口1500多人。2010年該村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8093元,村財收入20多萬元,被評為長泰縣文明村。
林溪村加強“五化”建設,改善人居環(huán)境。我們按照凈化、美化、亮化、硬化、綠化的總體要求,認真開展生態(tài)村創(chuàng)建工作。一是村容整潔凈化行動長期落實。全村投入100萬元,成立保潔隊伍17人,設立30個垃圾池、400個垃圾桶,配備2部板車,每天負責對村主干道進行清掃,做到當日垃圾當日清理。二是全村投入25萬元,實施村莊“四旁綠化”工程,種植樹木1.1萬株,主要有香樟、天竺貴等樹木。對空雜地進行全面清理,種上花草樹木,美化村容村貌,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43%。三是大力實施亮化工程。投入20萬元為全村主干道全部裝上路燈,從而使群眾的出入安全得到保障。四是道路硬化基本完成。投
……(新文秘網(wǎng)http://www.120pk.cn省略813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美宮村的溪頭、溪埔、庵尾、松柏腳、美厝、西溪、橄仔崎、上深、東巖等處;江都村的吳頭等處。
林墩林氏家族還有“溪坂林”宗支,同屬“閩林世系”,其先祖由安溪縣大坪遷入溪坂傳衍。
明清時,上林、下林、宮仔洋林家族各出了一些杰出人物,能分清宗支的有上林的林時躍、林時新、林秉漢、林希泰、林瑩、林高飛、林國珍、林崇春、林資熙、林資杰、林天定等;下林的林文、林承休、林承達、林梧、林長榮等;宮仔洋林的林兆熊、林定中等。尚未能查明宗支的有貢生林孚卿、林壎、林道、林金玉、林化龍、林際庵、林陽春、林瑞亨、林玉等。

三、名 勝 古 跡

白 盤 嶺
白盤嶺,又名白桐嶺、白帆嶺,位于林墩工業(yè)區(qū)東部,與廈門市集美區(qū)交界,與跳頭嶺隔澗相望。古代,這里山高林密,林墩通往“海外”(舊指廈門沿海一帶)的古道經(jīng)過這里。清•乾隆版《長泰縣志》載,“白桐隘,縣正東善化里,跳頭嶺上,路通同安、苧溪及沿海等處!比缃瘢妆P嶺依然環(huán)境優(yōu)美,有茂密翠綠的樹木,有長流不息的澗水,有千姿百態(tài)的巖石。還有那嶇崎陡峭的古道,可導引人們登上白盤格;也導引人們穿越時空隧道,訪古探幽。
過了枋墩自然村東面的小盆谷,便來到白盤嶺下。古代,從嶺下至嶺上,凡有陡坡之處都用山石鋪成石道,約5公里。古石道的鋪筑歷史,至少可推至明代。歷史上,這條古道成為長泰縣與同安縣的主要通道之一,商賈行人絡繹不絕,地方史籍也留有記載。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白盤嶺的古石道大部分路段依然存在,人們攀越白盤嶺,仍要行走在古石道的一些路段上。從嶺下至半嶺(地名稱嶺頭)的古石道多已改觀,僅留“上水磨”地段的一段120級臺階路。從嶺頭至嶺上(又名白盤格)的古石道基本保留完好,是行人的必經(jīng)之道。石道依山勢地形而修筑,一般修筑在坡度大或過山澗的地段,石道斷斷續(xù)續(xù),一段又一段連至嶺上。鋪路石都是就地取材,未加人工打磨,但鋪砌牢固,行人步履穩(wěn)當便捷。古石道大多1米來寬,貫穿于大樹下、巨石邊,路邊常有灌木草叢蓋掩。所以,人行陡坡古道,雖汗流浹背,但行至坡上在樹陰下稍憩,汗水立即被山風拂干。行走石道,受這一“熱”一“涼”的體驗,的確別有一番情趣。
白盤嶺古道的路線大體沿山澗一邊由下而上修筑。行走于古道,兩旁景觀可謂“有聲有色”。這“色”即綠色,黛綠的樹林、翠綠的草坪、淺綠的苔蘚等,使人滿目皆綠。這“聲”即水聲,一路上澗水聲不絕于耳。白盤嶺的泉水豐沛,而古道邊的山澗由形狀各異的巖石累壘而成,泉水順山澗流瀉,或成激流、或成旋渦、或成水潭,水流由此形成長息不斷的嘩嘩、咚咚聲,有著奇妙的韻律,悅耳動聽。在古石道對面的跳頭嶺梁仔山,還不時可見到飛流而下的瀑布。嶺頭坑對面有一處瀑布,水流沿懸崖峭壁(約70米高)流淌而下,常年不絕,望去似一條白綢飄掛在褐色的巖石山,非常醒目。沿古道過山澗,行人還可掬一捧澗水洗汗?jié)n,那水清澈透涼,令人舒氣爽心。
在白盤嶺的嶺頭,有個山坡叫“石佛”。因從前在這里一個石洞里安放一尊古代石佛,石佛很有可能是白盤嶺觀音巖的遺物,F(xiàn)觀音巖的遺址難覓,那尊石佛也不知去向,人們便以“石佛”命名該處,讓后人不忘這個地方。
過了“石佛”,便到了銀洞坑,銀洞坑名稱來源不同于枋洋內(nèi)枋山、雙口宅山因開采銀礦而得名,而是來源于一個民間傳奇故事。傳說陳友諒義軍要攻打廈門島時,把白銀存放于白盤嶺的一個山洞,并叫其妹妹在洞中看管。后來,陳友諒兵敗未回,其藏銀的山洞也無人知曉。于是,古人又據(jù)此立了塊石牌(碑),使這里更蒙上神秘的色彩。這個石牌立于白盤嶺古道邊,據(jù)目睹這石牌的老人介紹,石牌取材于天然石,高約2.4米,寬約0.8米,大小如一扇單門。石牌上的文字約200多個,這字卻沒有人能看懂。有人認為這字是漢字的偏旁部首(俗稱“字傍”)。因傳言誰能看懂這些文字,就能找到藏銀的洞穴,得到銀子。所以,凡路經(jīng)白盤嶺的人,都要把石牌的文字研究一番。這石牌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直至20世紀70年代倒塌而未知去向。如今,石牌底座仍然存在,遺址仍引人入勝。
白盤嶺上有沒有銀洞呢?百年尋,千人探均未得其果,徒勞無益,因為陳友諒藏銀僅是個傳奇故事。而白盤嶺“石佛”隔澗相望的嶺上,有個尼姑洞(有人認為這是銀洞),據(jù)前輩人說這個洞深不可測,也有神奇的傳說。因此在歷史上,尼姑洞曾成為人們游玩獵奇的地方。如 ……(未完,全文共8358字,當前僅顯示228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走進林溪古村落》
文章搜索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