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正文

論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全新特點

發(fā)表時間:2006/2/19 12:01:42


  【標題】論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全新特點
  【英文標題】
  **
  【作者】肖鳳良劉鑫淼
  【作者簡介】東莞理工學院政法系,廣東東莞湛江師范學院,廣東湛江
  肖鳳良,男,湖南瀏陽人,講師,碩士,從事科技哲學研究。
  【內容提要】意識形態(tài)有虛假和科學之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誕生標志著科學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
  。以往的學者在談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時,很少有人從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
  所具有的特點去理解其所起的革命批判和制度辯護功能。似乎這方面的工作理應由專門
  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工作者去做,而專門搞哲學的理論工作者大多從哲學本身的角
  度去闡發(f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卻很少把它作為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工具去闡述,這就形成
  了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意識形態(tài)的特點及功能研究的理論空場。本文嘗試通過與舊意識
  形態(tài)的比較來闡述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全新特點。
  【英文摘要】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特點
  【正文】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意識形態(tài)作為一種價值系統(tǒng),必然會帶有作為其主要載體的階級和地位_的印記,
  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可能真實地說明一個時代,也可能虛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839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舊意識形態(tài)的虛偽性和衰落性,正如馬克思指
  出:“每一個企圖代替舊統(tǒng)治階級地位的新階級,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
  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講,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
  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痹谫Y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中,所
  謂的_、平等、博愛,所謂的人道主義,所謂的三權制衡等等,不過是在階級斗爭中
  欺騙人民群眾的口號而已。他們把現有的各種秩序描繪成最美好的、永恒的秩序,給人
  們造成一種幻覺。而在現實當中,_成了貿易_,平等成掠奪平等,博愛成了“恩
  威兼施”的博愛,人道主義成了向外掠奪的幌子,三權制衡成了資產階級權力分臟的機
  制。其實,在階級社會中,超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三,普遍的虛假性。舊的意識形態(tài),特別是德國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都表現為一
  種“精神的異化”,都只是資產階級思想家編造的“關于自身的幻想”,因而都是虛假
  的。而這些“虛假的幻想”,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反對被壓迫階級而故意編造的謊言。這是
  舊意識形態(tài)虛假性的階級根源。而說它具有“普遍”的虛假性,主要是指其認識論上的
  根源。也即有相當一部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家在創(chuàng)造意識形態(tài)的過程中,不一定是出于
  階級利益辯護的愿望,而是由于所處的世界觀立場和所用的方法論指導方面的缺陷,導
  致其思想的“虛假”。關于這一點,恩格斯在晚年關于唯物史觀的書信中曾指出,社會
  意識形式,特別象法權體系、哲學體系等等,由于在它們與其所反映的經濟關系之間有
  許多中間環(huán)節(jié),因此就有了似乎是獨立的外觀,而且常常在與現實之間表現出頭足倒置
  的現象。這樣,在舊的意識形態(tài)家那里,就對意識形態(tài)及其形成作了唯心主義的理解。
  另外,在思考的方法上也過于表面化,他們看到人的行動都是通過思維進行的,就認為
  思維決定著人們的物質活動,而沒有看到從根本上規(guī)約著思維及其發(fā)展的,是現實物質
  關系。
  第四,抽象性,也即掩蔽性。舊意識形態(tài)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用抽象的、扭曲的方式去
  反映現實世界,也就是說,意識形態(tài)與現實的關系不是一種真實的、相契合的關系,而
  是一種不真實的、經過粉飾的關系。馬克思指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
  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
  密切相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自然史,即所謂自然科
  學,我們在這里不談;我們所需要研究的是人類史,因為幾乎整個意識形態(tài)不是把人類
  史歸結為一種歪曲的理解,就是歸結為一種完全的抽象”。為什么他們要用一種“歪曲
  ”、“抽象”的方式表達其思想呢因為他們要表達的是少數人的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而怎樣才能做到既能是表達自己的根本利益,又能讓多數的人們相信它是神圣不可侵
  犯呢除了動用強制力量外;在意識形態(tài)上只能玩起“抽象”、“掩蔽”的把戲,通過
  諸多的意識形式,淡化或弱化,甚至代替地表達和辯護其特殊利益。
  第五,理論的單向度,即非批判性。舊意識形態(tài)家大多自詡為“批判者”,但其理論
  真正批判的成分回到其歷史觀中,就會消逝無蹤。如黑格爾在其《精神現象學》的第四
  部分“精神”中,曾深入地探討了精神的異化問題。他概括了精神異化的具體表現形式
  ,有“苦惱的意識”、“高尚的意識”、“卑賤的意識”、“分裂的意識”等等,指出
  了意識形態(tài)本身就是“異化”——人們創(chuàng)造了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卻獨立化并神秘化為
  統(tǒng)治人的精神力量。這一思想無疑具有深刻的批判因素,但在黑格爾看來,這些精神的
  異化,“不過是意識和自我意識的不同形式。”他只是在精神領域對某些思想客觀進行
  描述而已。結果是:“它們是思想的本質,因而只是純粹的即抽象的哲學思維的異化。
  ”這樣,本來批判的思想又退縮回到了受批判的思想當中去,青年黑格爾從施蒂納到布
  ·鮑威爾,再到費爾巴哈,幾乎都宣稱自己的理論是批判的,而且也似乎在努力批判,
  但由于他們的批判都只停留在純粹的思想領域里,從不把他們的理論與現實聯系起來,
  看不到真正意義上實踐的作用,所以實際上他們并不是與現實作斗爭,而是與現實的影
  子作斗爭,馬克思對 ……(未完,全文共8625字,當前僅顯示2355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論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全新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