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明確目標,取舍有道
二、優(yōu)化教法,導學有方
三、重視實踐,訓練有素
一、寶貴的特教經歷,讓我成了仁愛之師
二、艱難的特教經歷,讓我成了勤勉之師
三、特殊的特教經歷,讓我成了樂觀之師
……
教學獲獎征文(共6篇)
尋“群讀”之源 覓“類學”之道
群讀類學,這個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新名詞,它是教師選擇教學資源材料、學生閱讀、師生多元交流的一種形式。它既是對傳統(tǒng)閱讀形式的一種傳承,也是一種補充。其目的在于通過一組群文的學習,為學生營造生活化、原生態(tài)的閱讀情境,提供更為豐富而多樣的閱讀資源,通過多篇有關聯的文章的閱讀,使學生掌握生活化閱讀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閱讀實踐中,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
只有當教師正確地認識群讀類學的本質,準確定位群讀類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位置,我們才能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群文文本,不同階段的學生,科學地采取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群讀類學教學的優(yōu)勢,實現原生態(tài)、多層次、全方位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在實踐中,筆者就科學選擇群讀類學教學策略談談粗淺認識。
1.尋找關聯,巧選群文。
群讀類學教學,給了教師極大的選擇材料、組合材料、呈現材料的自主權。但如何確定群文關聯的主題,恰當地選擇一組文章,往往是教學目標、學生培養(yǎng)目標達成的關鍵,也是課堂成敗的關鍵一環(huán)。
群讀類學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用教材教”、教師主動權缺失的弊病,但也對閱讀材料的選擇,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前,我們應該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育熱點、學生學習水平、能力訓練重點等要素,確定一個關聯點,再根據關聯點,去有層次、有目的地選擇文章。
文章的選擇應根據師生實際,從預設的教學中心目標(知識中心、能力中心、方法中心、價值觀中心)、文章要素(主題、體裁、語言形式、表現手法、深度等)、作者(年代、國度、
寫作特點)等方面,多角度地進行科學搭配,注重層次與整體效果,使文章的選擇更趨合理,能更好地為學生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服務。
如 “朱自清散文一組”教學中,將教學中心目標預設為兩點:一是價值中心,引導學生運用抓關鍵詞句、美讀等方法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美;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1259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沙始見金。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呼吁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回歸本色。那何為語文呢?葉圣陶老先生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口頭語言指聽說,書面語言指讀寫�!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彼裕Z文本質上不是一門知識課,而是一門技能課,一門訓練聽說讀寫技能的課。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教學。如今的課,有的是眼花繚亂的作秀,有的是無病呻吟的煽情或是流于形式的合作學習,給人的感覺是霧里看花,不知語文課為何物。那么,如何回歸本色,讓語文課堂真正凸顯母語教學的特色呢?
一、讀,語文課堂的根本。既然語文教學是語言文字的教學,那語文課就離不開“讀”,讀是語文課的第一要素。小到字詞句,大到篇段,離開了“讀”,就不是語文課。語文課程標準對每一個階段學生應該達到讀的要求都有明確規(guī)定�!罢_、流利、有感情”是總目標,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征又分段提出要求:低年級要求大聲朗讀、中年級要學會默讀、高年級快速瀏覽�?梢�,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線,要讓學生深入地、傳情地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才能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只有讓學生在讀書中_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隨文入境,學生才能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意,讀中悟情。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不同形式地讀。如: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對比讀、默讀、小聲讀、大聲讀、誦讀、分角色讀、有感情地讀、表演讀、師生配合讀等。任何以講代讀,以說代讀的方式都會讓語文課堂本色盡失。當然,學生必須帶著目標去讀書:如初讀課文,想一想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再讀文章,你有什么收獲、疑問?賞讀文章:你想到了什么?你覺得文中最美的地方是什么?讓學生不再為讀書而讀書,而是讓讀書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方法,進而形成習慣。
二、思,語文課堂的脊梁。如果說語文學習是師生一起共同游覽一處美景的話,那老師就是引導學生欣賞美景的導游。去哪里,大家都明白,目標明確。至于選擇什么方式去,走什么路線去,游客說了算。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_及自主,把選擇權還給學生,精心呵護、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反思和懷疑批判的精神�!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語文課程除了要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還應當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語文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主陣地,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地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任。比如:學了《走遍天下書為侶》一文,如果你去環(huán)游世界,你會帶什么呢?請你仿寫一段。
“如果你問到我,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會選擇一張照片去旅行。 我聽到有人感嘆啦:如果你去旅行,這一趟下來,你可以把這張照片看到畫下來。我會說:我愿意把照片看到能畫的程度,我總不能經�?匆娒罪埦筒怀运�?我不會因為每天見到爸爸媽媽就不要他們吧?不管過去多少年,吃米飯還是很香,見到爸爸媽媽我都還是很愛他們。 所以,我愿意一遍又一遍的看這張照片。首先,我會仔細回想是什么時候照的,為什么要照?做完這些,我會把我在照片里的所有人的名字列在我的單子上……這真像與家人同船而行。 一張照片,是你溫馨的港灣�!�
這段文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內化成來自學生內心的感悟。維果斯基說:“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多時候得益于老師的順情而教、順勢而教。如果沒有學生觸動心靈的思維升華,就沒有如此優(yōu)美的文字。
三、練,語文課堂的血肉。葉老認為:國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了解文字和運用文字的能力。作為“工具”來講,適當的語言文字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否則何來“出口成章”、“下筆如神”? 呂老強調,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yǎng)成,應當“講為練服務,不能練為講服務”。但是,我們反對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缺乏人文性的訓練,即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以教師講析、提問、討論等為主要形式的語文課堂,沒有了適度的規(guī)范化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必然受到影響。學生的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從何而來?學生的文化的熏陶感染、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如何才能形成?學生思維怎樣才有發(fā)展?唯有語文課堂才是主陣地。作為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必須有明確的訓練目標,利用多種形式進行訓練。從字詞到句段篇,從聽說到讀寫,都要有側重點。不能低年級就只教學生識字寫字,而忽視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高年級就認為不需要教字詞了,只有句片段的訓練。比如:學了《竊讀記》講一講關于讀書的故事,既是對學生讀書習慣的培養(yǎng),又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仿寫、續(xù)寫都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式。當然我們要針對不同學生分層提出目標要求,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得到發(fā)展。
總之,只有樸素才能盡顯本色。崔巒老師說:“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扎實。”真實地呈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樸實地追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扎實地搞好語言文字地教學,這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致力追求的目標。
落實“語用”,回歸語文教學之根本
——以《“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例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逼渲�,語文教育根本宗旨是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離開了這個宗旨,語文課程的任何功能不能得到實質性的發(fā)揮。因此,落實“語用”,是語文教學的根本。
以《“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例,從以下三個方面淺談如何落實“語用”。
一、明確目標,取舍有道
組成語文教材的課文形式內容俱佳,堪稱智慧的結晶。每一篇文章能給學生提供多方面的養(yǎng)料,但若面面俱到,定會顯得籠統(tǒng)雜亂,也容易出現教學無目的、泛目的或模糊目的的問題。教什么?學什么?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取舍有道”。
我們應該把教材當成可以開發(fā)的資源包,開發(fā)哪些資源則取決于我們對語文教學目標的確定。一節(jié)語文課的目標確定對整堂課的教學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它就像航船的羅盤一樣。那么如何準確定位教學目標,首先依賴于對語文課程目標、年段目標、單元目標的解 ……(未完,全文共14867字,當前僅顯示3537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教學獲獎征文(共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