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調研報告/>>正文

水旱災害預防與應急機制調研報告

發(fā)表時間:2008/7/21 16:11:51


  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發(fā)生頻率高,破壞強度大,分布范圍廣,給經濟社會發(fā)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茖W地認識自然災害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一個主題。我國各種自然災害中,尤以水旱災害發(fā)生頻繁、影響范圍廣、傷亡人口多、經濟損失大,自古至今就是人類面臨的主要自然災害,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頁就是勞動人民和洪水斗爭的光輝畫卷--大禹治水。隨著經濟發(fā)展和人口膨脹,水資源短缺日趨嚴重,干旱化趨勢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本文即著重介紹我國水旱災害的特點、預防與應急機制以及個人的意見和建議。
  一、我國水旱災害的基本情況
  1、我國水旱災害的特點
  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東南臨太平洋,西北深入歐亞大陸腹地,西南與南亞次大陸接壤,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十分復雜。大部分地區(qū)位于季風氣候區(qū),降水時空變化大,導致干旱、水災時空變化頻繁。
  我國幅員遼闊、江河眾多。全國1/2的人口,1/3的耕地,70%的工農業(yè)產值集中在七大江河中下游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恰恰是受洪水威脅最嚴重的地區(qū),洪澇災害曾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據歷史記載,公元前206年—1949年的2155年間,中國發(fā)生較大洪水災害1092次。歷史上危害甚重的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泛濫范圍北到某,南至淮河流域,總計25萬平方公里。1933年黃河大水,南北兩岸大堤決口50多處,死亡1.8萬人。長江自漢代開始就有水災記載,1931年長江、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99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設施的破壞。1949~1993年期間全國糧食總產量平均增長率為3.43%。而受洪災影響,1954年的糧食總產量增長率僅為1.61%;1991年增長率為-2.45%。洪水對鐵路、公路等交通干線的破壞十分嚴重。據統(tǒng)計,從1981年至1990年,由于山洪、泥石流等洪水災害造成全國主要鐵路干線平均每年中斷行車120余次,在大洪水年份中斷行車現象更為嚴重。如1954年江淮大水,京廣線中斷100天。
  對社會的影響。洪澇災害對社會的影響,主要指對社會生活、生產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人口傷亡、災民的安置等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1954年長江、淮河特大洪水死亡3.3萬人;1975年河南大水死亡2.6萬人;1998年長江、松花江流域發(fā)生大洪水,受災人口達1.86億人,倒塌房屋685萬間。大量的災民安置,生產恢復,疫病防控,給國家經濟帶來沉重負擔。
  對環(huán)境的影響。暴雨洪水導致水土流失,土地貧瘠,水流中夾帶的大量泥沙淤積河湖,導致河流功能衰減、湖泊萎縮、耕地沙化,后果難以估量。
  旱災同樣對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影響。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不斷,干旱災害的影響范圍,已經由傳統(tǒng)的農業(yè)領域擴展到工業(yè)、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多個方面,旱災的損失也越來越大。
  農業(yè)方面主要是影響糧食生產。旱災造成的糧食損失要占全部自然災害糧食損失的一半以上。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作物因旱年均受災面積、損失糧食及其占糧食產量的比例已由50年代的1.74億畝、435萬噸、2.5%分別上升到4.07億畝、2450萬噸和4.7%。
  工業(yè)方面,因干旱缺水平均每年直接影響工業(yè)產值2300多億元。間接經濟損失更是驚人,據有關部門估算,由于農業(yè)、工業(yè)受旱給其它行業(yè)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按1990年價格計算,全國每年平均達852億元人民幣。
  社會影響,全國每年都有數千萬人和數千萬頭牲畜因旱發(fā)生臨時性飲水困難。城市缺水問題也日益突出,全國660多個建制市中,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不少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干旱還加劇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造成樹木枯死,草場退化,冰川退縮,湖泊干涸,土壤沙化。據統(tǒng)計,近年來我國土地沙漠化以年均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3以上。干旱造成地下水超采,導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據統(tǒng)計,全國每年地下水超采量超過80億立方米,已形成地下水漏斗區(qū)56個,面積達8.7萬平方公里,僅華北平原大漏斗面積就將近4萬平方公里,漏斗最深達100多米。有30多座城市不同程度出現地面沉降、塌陷、裂縫等破壞現象。環(huán)渤海地區(qū)和膠東半島有1200多平方公里發(fā)生海水倒灌。
  4、我國防治水旱災害面臨的突出問題
 。1)防洪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是現有防洪工程標準低、隱患多。我國江河防洪標準低,難以抗御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由于工程險工隱患多,防御工程設計標準以內的洪水也有較大難度。如1994年珠江發(fā)生相當于50年一遇的洪水,而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的北江大堤卻發(fā)生了嚴重的管涌險情。1998年汛期,長江干支流堤防共發(fā)生四萬多處險情。主要原因是現有堤防多是在歷朝歷代原有民堤的基礎上逐步加高形成的,且基礎多為沖積平原的砂層,透水性強,存在基礎防滲差,堤身斷面不夠,堤身材料不合要求等問題。另外由于現有水庫長期使用,存在很多隱患,不少水庫不能正常攔蓄洪水,有的水庫由于工程問題還成為下游防洪安全的隱患。
  二是湖泊調蓄能力不斷降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加,人與水爭地的現象日趨嚴重,大量的湖泊被圍墾,調蓄洪水容積急劇下降,給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不利影響,加重了洪澇災害。與50年代相比,中國七大江河參與防洪調蓄作用的湖泊面積由9214萬畝減少到6885萬畝,減少25%。如果用1954年的天然調蓄容積對1998年實際洪水進行演算,兩湖及長江中游1998年的水位可降低1米左右,由此可見,正是由于湖泊調蓄能力的降低,致使洪水威脅加大。
  三是河道萎縮、行洪能力急劇衰減。泥沙淤積加上人為設障、盲目圍墾,使河道行洪能力嚴重下降。如海河干流、獨流減河和漳衛(wèi)新河的泄洪能力比原設計能力降低幅度達40~60%;黃河泥沙淤積形成了著名的“懸河”,河底比河南新鄉(xiāng)地面高20米,比河南開封地面高13米,比山東濟南地面高5米,1996年洪峰流量僅為1958年的三分之一,水位卻高出近1米。許多中小河流也由于河道淤積導致防洪能力下降。
  四是蓄滯洪區(qū)運用難度加大。蓄滯洪區(qū)內人口多、安全建設滯后,區(qū)內經濟發(fā)展較快,資產增加,分洪不僅損失巨大,而且區(qū)內人員的安全救生任務也非常艱巨。如荊江分洪區(qū)1954年僅有17萬人,而現在已有54萬人。
  五是干支流控制性工程不足。在河道上中游有條件的地區(qū)興建大型控制性水利樞紐,是控制上中游洪水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些干流如嫩江、松花江、西江等至今還沒有控制性工程,主要支流上的控制性工程則更少。
  六是非工程措施滯后,還不能滿足防御大洪水的要求。目前我國水文測站布設、水文預報、報汛手段、防洪通信建設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問題,嚴重影響防洪工程效益的發(fā)揮。
 。2)防治旱災面臨 ……(未完,全文共11757字,當前僅顯示2797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水旱災害預防與應急機制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