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xxxxx…………………………………………………………xx
二、xxxxx…………………………………………………………xx
三、xxxxx…………………………………………………………xx
……
題目:災難性事件的報道方式的轉變—以自然類災難性新聞和安全事故類災難性新聞為例
院(系) 文學院
專 業(yè) 廣播電視新聞學
摘 要
本文中,筆者以自然災難類新聞報道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和安全事故類災難性報道為例,在應對政治生態(tài)和受眾需求的壓力下,災難性新聞報道如何向理性和專業(yè)化轉變。在文章中,筆者運用了量化分析和文本分析兩種分析方法,通過對比分析
總結兩件災難性事件中報道角度和報道方式呈現(xiàn)的差異性。在教育不斷得到強化,媒介技術不斷提升,公民的民主意識逐漸蘇醒的今天,受眾對于災難性新聞的要求不再是一個非常感性,能讓人流淚的故事了,他們需要的是真正能引起政策變化有頭有腦的行動的文字。在第四章中,筆者著重探討了在新的媒體技術—微博的參與下,由“媒體審判”到“受眾審判”的背景下,災難性新聞報道呈現(xiàn)出新的變化。此外,筆者也去探尋一種更為合理的報道方式,以適應中國逐漸變化的媒體生態(tài)。
關鍵詞(宋體小三號): 災難性新聞報道 安全事故災難性報道 微博
ABSTRACT
(用Times new roman字體)
Key words:****,****,****,****(用Times new roman字體,除專有名詞外一律用小寫)
目 錄(宋體三
……(新文秘網(wǎng)http://120pk.cn省略94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包庇政府公職人員和政府部門的不作為行為已經(jīng)為很多的媒體和受眾所摒棄。在技術允許的范圍內,媒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地盡可能地與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同步進行報道。此外,問責、監(jiān)督、質疑的_也變得越來越響亮。在這里我們將縱向比較,看看近些年來災難性報道的變化,尋求一種更加理性合理的報道方式,爭取更加科學的報道視角。這不僅是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進步更是媒體所反映的時代的進步和責任心。
第一章 災難性新聞的概念闡述
按人與自然關系,災難性新聞又可以分為自然類災難性新聞、社會類災難新聞和自然與社會融合類災難新聞。按內容上分,災難新聞可以分為政治災難新聞、經(jīng)濟災難新聞、文化災難新聞、軍事災難新聞、體育災難新聞、地址氣象災難新聞、科技災難新聞、社會災難新聞、生產(chǎn)災難新聞、醫(yī)療災難新聞、農(nóng)業(yè)災難新聞和交通事故新聞。按照危機特征分,可分為自然災害類災難新聞、安全責任事故類災難新聞、公共衛(wèi)生事件類災難新聞和社會安全事件災難新聞。在本
論文中,筆者更多引用的是自然災難類新聞和安全責任事故類災難性新聞作為案例來分析災難性新聞報道在新時期的轉變,所以有必要將這兩和概念闡述清楚。
顧名思義,自然災害類災難新聞就是指對自然災害事件的報道。經(jīng)常在媒體上看到的自然災害有地震、海嘯、洪水、泥石流、沙塵暴、和火山爆發(fā)等等。其中地震和海嘯的突發(fā)性和傷害力度是最強的。如果說自然災害是天災,那么安全責任事故則是人禍,有時候可能不排除自然的因素,但是更多的還是人為因素。比如說,堤壩崩毀,不排除是積水水勢過猛,使堤壩不堪重負,但是若查出堤壩的修筑存在偷工減料,可定性為安全責任事故。小到經(jīng)常發(fā)生的生產(chǎn)事故、交通事故、大到如美國“挑戰(zhàn)者號”的寒天飛機失事等,都是屬于安全責任事故。對于安全責任事故的報道,對于社會整體安全運作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預防和警示作用。
第二章 我國災難性報道的發(fā)展
第一階段
一個國家的傳媒組織采用什么樣的所有制形式取決于國家政治制度和經(jīng)濟制度,社會歷史文化而傳媒本身的性質也對所有制形式的確立產(chǎn)生重要影響。我國是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并存的社會主義國家,決定了我國所采取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制度。新聞傳播事業(yè)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它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事業(yè),必須堅持黨性原則。雖然它和其他國家的媒體一樣,也擔負著報道新聞、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和提供娛樂的職能,但是作為黨的報刊,黨的政治綱領是導報進行宣傳的最高準則,要調節(jié)和處理好黨報和黨的領導機關以及無產(chǎn)階級群眾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在以往的災難性報道中,出現(xiàn)了很多遮掩不報或者少報瞞報,尤其是涉及到安全事故,有權責任問題的時候,對報道的限制更是明顯。由于數(shù)據(jù)和權責問題上比較敏感,媒體把視線放在了抗災救災,挖掘救災過程中的搶險人員的英勇無畏的故事、展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效作為為人民服務的積極作風以及樹立受災群眾的堅強和屹立不倒精神旗幟。這就是我們�?吹降呢撁嫘侣務鎴蟮�,也就是即便是在民族危難的過程中,也不能忽略對黨和國家形象的塑造,強化民眾對黨對國家的信任和支持。《人民日報》,自1949年被定為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以來,一直具有極高的權威和極大的影響力。1979年7月29日,也就是唐山大地震發(fā)生的第二天,《人民日報》僅僅采用了新華社通告對這一災難進行報道,題為《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fā)生了強烈地震,災區(qū)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發(fā)揚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災》,重點是毛主席和黨中央是如何帶領災區(qū)人民抗震救災,對災情只用了“震中地區(qū)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隨后幾天沒有對災區(qū)有任何的報道,后來有也與災情毫無關系,反而與“反右批鄧”聯(lián)系起來,這一現(xiàn)象恰好說明了當時對災難性新聞報道的原則——“災害不是新聞,抗震救災才是新聞”。這一概念,在今天已經(jīng)被很多的媒體拋棄,尤其是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媒體。因為媒介經(jīng)營市場化的今天,受眾也就成為了市場。而我們的受眾再也不能接受這樣的報道方式了。
這是唐山大地震時新華社發(fā)的第一篇通稿。片摘自黃林城的《汶川、玉樹—剖析媒體的地震新聞報道——消息、圖片、視頻、評論四維解讀》
第二階段
2008年發(fā)生的冰凍災害和5月份發(fā)生的汶川大地震的報道被認為是中國災難新聞報道上的轉折點。不僅僅是從時間搶快,對災情現(xiàn)場、抗震救災、災后重建還有減災防災教育全面展開,甚至還有很多是調查性和批評性報道,包括紅十字購買千元一頂?shù)膸づ袼屯鶠膮^(qū),被網(wǎng)友評為鑲了金邊的天價帳篷的報道以及災區(qū)重建中,災區(qū)的建筑偷工減料的報道和對相關負責人的問責等等。2008-05-22 ,《南方周末》刊登了這么一篇文章—《這次“即時播報”,以前是“及時上報”》。這是南周記者石巖對CCTV制片人包軍昊的采訪稿。文章中包軍昊說現(xiàn)在網(wǎng)絡、MSN、短信傳播非常地快,你如果還像以前一樣的話,你會失去你主流媒體的輿論陣地,你 ……(未完,全文共9726字,當前僅顯示2656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畢業(yè)論文:災難性事件的報道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