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構建的和諧社會,既要有人類社會理想的共性,也應該有中華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在中國歷史文化和中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諧社會失去堅實的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想文化資源。
首先,要從認識上高度重視中國歷史文化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不管人們對和諧社會的涵義和標準做怎樣的理解,從歷史文化角度看,和諧社會概念既承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合理內(nèi)涵,又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幾千年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發(fā)展,在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我們不能忽視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而是應該把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使和諧社會構建
……(新文秘網(wǎng)http://120pk.cn省略573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用調(diào)味器“盉”與樂器“龢”作為象征,說明“和”的狀態(tài)不僅要讓人感受口味好生理上的快樂,還要悅耳精神上的愉悅。因此,和諧社會不僅僅在于它的物質(zhì)意義,更在于它的精神意義,不僅要物質(zhì)豐富,更要讓每個社會成員之間互相認同和接納,身心愉快?鬃拥膶W生有若說:“禮之用,和為貴。”從有若的話來看,以“和”為原則的人際關系在尊尊、長長和男女有別的前提下,融入了親親意識,在身份和等級不能完全消除的情況下,不同身份、不同等級的人之間,用親情、友情、溫情連接著。所以從倫理的角度看,和諧社會又應該是一種充滿仁愛,到處洋溢著溫情、善良和互相幫助的社會。雖然古代的“和”沒有反對等級和差別,也沒有指望消滅不平等,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肯定了等級和差別的合理性。但孔子又說“君子和而不同”,用“和”與“同”相對立,否定了單一排他所造成的發(fā)展機能萎縮。所以“和”又有反對絕對同一,反對簡單服從,主張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的意義。因此,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思想活躍,包容萬芳,多種文化共存的社會。
其三,要重視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建立理想社會提出的許多精辟的論述和設想。在中國歷史上,曾有多種社會和諧的設想,如儒家的“天下為公”理論、“大同之世”理論,道家的“小國寡民”和“至德之世”理論等等。他們從不同側(cè)面,為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想資源。社會和諧問題說到底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而人際關系問題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著力要解決的,因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這部分內(nèi)容的現(xiàn)代價值值得深入發(fā)掘。在儒家的和諧社會觀念里,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更是社會和諧的主體,離開了人的交往關系,社會和諧就無從談起。儒家講人倫的和諧是依靠禮樂制度來保障的。重視道德教化、綱常名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征,強調(diào)道德自覺與追求理想人格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屬性,而孔子的仁禮學說,孟子的性善主張,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邏輯起點!胺蛉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這些修身立德的金玉良言顯然具有其普遍長久的價值和意義。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社會和諧的另一個重要問題。道家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為和諧社會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間。老子把“小國寡民”作為他的和諧社會理想,莊子所構想的和諧社會里,有“至德之世”、“建德之國”、“至治之世”等等。在老、莊這些理想的和諧社會之中,人的文化本性同樣被充分地解構,剩下的只有人的自然本性。人生以回歸自然為主要目的,人擺脫了一切文化的羈絆,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萬物融為一體。這樣,在道家看來,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是人對自然的順從,并把自我意識看作是不和諧的根源,是自我意識造就了自身與自然的對立。這種取消自我意識與物融為一體的和諧,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但道家的和諧觀為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思想借鑒。
其四,我們還應看到,在中國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里,長治久安的太平盛世雖不乏其例,周期性的社會動蕩和農(nóng)民起義也屢 ……(未完,全文共2532字,當前僅顯示1610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構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