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管子》的德法辯證思想
(一)《管子》中“德”的思想
(二)《管子》中“法”的思想
(三)“德”與“法”的辯證關系
(四)《管子》思想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二、《管子》中德法辯證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管子》中唯物論
(二)新中國領導人德法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三)德法的當代辯證意義
三、文章小結(jié)
四、參考文獻
一、《管子》中的德法辯證思想
3、德利思想“利”在古代思想中是一個重要的范疇
(二)、《管子》中“法”的思想
2、法正思想在國家的管理過程中,法是一種十分具體的工具
(三)、《管子》中“德”與“法”的辯證關系
(四)、《管子》“德法”思想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二、《管子》中德法辯證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管子》中的唯物論
1、本體論思想
2、認識論思想
3、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二)、新中國領導人“德、法”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
1、_思想所謂“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國柄
2、_理論《管子》是一部講求_之學的書
(三)、“德、法”的當代辯證意義
3、局限性要德法兼顧,不可輕其一端
三、小結(jié)
四、參考文獻
……
* * * * 學 院
* * * * 專業(yè)畢業(yè)論文
論文題名:《管子》的“德、法”辯證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學生姓名:* * *
學 號:(********三號黑體)
指導老師:(********三號黑體)
專 業(yè):(********三號黑體)
年 級:(********三號黑體)
學 校:(********三號黑體)
目 錄:
一、《管子》的德法辯證思想
(一)《管子》中“德”的思想
1、德政思想
2、德教思想
3、德利思想
(二)《管子》中“法”的思想
1、法治思想
2、法正思想
(三) “德”與“法”的辯證關系
1、德法并舉
2、德先于法
3、法重于德
(四)《管子》思想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1、正面的方面(概括、連續(xù)性)
2、對中華的構(gòu)成形態(tài)(德治重于人治)
3、局限的方面(封建時代的烙印等)
二、《管子》中德法辯證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管子》中唯物論
1、《管子》中唯物主義思想
2、與馬列思想中蘊涵的管子德政思想,客觀描述德政哪些,法政哪些。
(二)新中國領導人德法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具體體現(xiàn)在過程的辯證
1、_思想(德多于法)
2、_理論(由德逐步傾向于法)
3、三個代表(法更多)
4、科學發(fā)展觀(逐步完善法制建設)
(三)德法的當代辯證意義
1、中國共產(chǎn)黨人越來越把德政和法政相結(jié)合
實際德政法政應該有個側(cè)重,現(xiàn)在社會還沒有達到那種境界,要有分寸
2、中國以法_、以德_的深層意義
現(xiàn)代的形態(tài),制度形態(tài)的東西
3、局限性
4、展望最終目標
三、文章小結(jié)
四、參考文獻
《管子》的“德、法”辯證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內(nèi) 容 提 要:
管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jīng)濟學家。作為法家的重要代表之一,管子的思想豐富而有影響力�!豆茏印分鲝堃苑╛,執(zhí)法公正,同時,也非常重視“德”對民眾的教化功能,充分認識到人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德治與法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gòu)成了《管子》_理民的思想方略。通過對管子德法思想的分析和思考,全面透視_、_、江澤民以及胡錦濤這樣一代又一代領導人的思想軌跡,闡釋當代中國所走過的“德”與“法”之路。
關 鍵 詞:
《管子》 “德、法”辯證思想
……(新文秘網(wǎng)http://120pk.cn省略1617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中的德法辯證思想
(一)、《管子》中“德”的思想
“德”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觀念之一。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德”的內(nèi)涵有著豐富而深刻的闡述。但是,“德”的思想并非儒家所獨有,在早期法家之中同樣有著注重德治的思想內(nèi)容。作為《管子》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一個范疇,“德”具有“德行”、“愛施”、“教化”、“恩惠”等多重含義,集中表達了《管子》的“牧民”思想和統(tǒng)治政策,較為完整地構(gòu)成了《管子》“以德_”的思想方略。
1、德政思想
作為一部_安邦的政治百科全書,_理民向來是《管子》中的一貫主題,即“始于為身,中于為國,成于為天下”(《中匡》)。因此,德政思想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管子》中“德”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豆茏印诽岢鼍饕胺ㄌ旌系隆保ā栋娣ā罚�,施行德政于天下,認為行德政是君主效法天道,成就霸業(yè)的重要條件�!队坠佟氛f:“察數(shù)而知治,審器而識勝,明謀而適勝,通德而天下定。”認為通曉并施行德政,就可以安定天下,成就帝業(yè)�!栋匝浴芬詾椋骸胺蛴锰煜轮畽�(quán)者,必先布德諸侯�!薄吨亓睢芬舱J為:“德不加于弱小,威不信于強大。征伐不能服天下,而求霸諸侯,不可得也。”《君臣下》也說:“故德之以懷也,威之以畏也,則天下歸之矣�!薄侗ā犯敲鞔_地指出:“通德者王”,從而把施行德政放在了_安民、成就霸業(yè)的突出位置,即所謂“道德定而民有軌”(《君臣上》)、“能心行德,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矣�!保ā缎蝿萁狻罚�
那么,什么是德政,《管子》中的德政又有哪些內(nèi)涵呢?《管子》認為,“愛民無私曰德”(《九變》)、“愛之生之,養(yǎng)之成之,利民不德,天下親之,曰德”(《正》),明確地指出愛護人民,使人民得以繁衍生息,教養(yǎng)、培育百姓,利人而不居有德,使天下人都來親近,就叫作“德”。所以,“定宗廟,遂男女,官四分,則可以定威德” (《兵法》)。同樣,“立義而加之以勝,至威而實之以德,守之而后修,勝心焚海內(nèi)。民之所利立之,所害除之,則民人從”(《幼官》),只有興人民所利,除人民所害,才有達到使各國百姓服從的最終目的。值得關注的是,《管子》的德政思想中還出現(xiàn)了文治武功相結(jié)合的思想,即“一而伐之,武也;服而舍之,文也。文武俱滿,德也”(《霸言》),指出了武力也一種“德”,它既是實現(xiàn)文治教化的必要保障,也是擴大文治影響,使天下臣服的有力手段。只有將兩者結(jié)合,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互相補充,才能夠“德義勝之,智謀勝之,兵戰(zhàn)勝之,地形勝之,動作勝之,故王之”(《霸言》),成就王霸之業(yè)。
2、德教思想
為了推行德政,保障社會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管子》中的德也更多地被賦予了“經(jīng)世致用”的內(nèi)涵。對統(tǒng)治者而言,得到人民的擁護是最基本的欲望之一,而要實現(xiàn)這一點,就“必先順教,萬民鄉(xiāng)風”(《版法》),教化順暢了,民眾自然會聚集而來。因此,《管子》主張對人民進行道德教育,《五輔》也明確指出治人就需要有制度和規(guī)范的約束�!拔遢o”指德、義、禮、法、權(quán)等五方面的具體措施和規(guī)定,而德列“五輔”之首,德不可不為,不可不興,德興是_安民的重要舉措,只有興德,才可行義、謹禮、務力、度權(quán),德在“五輔”中具有基礎和核心地位�!赌撩瘛吩谡務摼S系國家安危存亡的根本問題時指出:“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jié),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踰節(jié),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軸;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焙翢o疑問,“四維”的核心就是“德”,把“禮、義、廉、恥”視作國家的四條基本準則,體現(xiàn)了《管子》對道德教化在_安民中所起作用的高度重視。而《權(quán)修》則進一步表述了《管子》的德教思想,“凡牧民者,使士無邪行,女無淫事。士無邪行,教也;女無淫事,訓也。教訓成俗,而刑罰省,數(shù)也�!� 只要教訓形成風氣,即“教訓成俗”,就可以收到“刑罰省”的效應,這才是道德教化的客觀規(guī)律和根本目的,也就是“數(shù)也”。[1]
3、德利思想
“利”在古代思想中是一個重要的范疇。難能可貴的是,《管子》看到了“利”對于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維護社會安定有序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德利百姓”(《霸言》)的思想,主張將德與利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強調(diào)了“利”對于民生富裕、國家富強的重大意義�!豆茏印愤€將利提升至德的高度,提出“術術乎大德哉,物利之謂也”(《霸言》),指出利就是德,德包含了利,正所謂“得人之道,莫如利之”(《五輔》)、“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牧民》),只有利民,才能得民;只有民富國強,才能實現(xiàn)道德教化,乃至王霸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管子》中還具體提出了“德利百姓”的六項意蘊,也就是《五輔》中所說的“德有六興”,即“辟田疇,利壇宅。修樹蓺,勸士民,勉稼穡,修墻屋,此謂厚其生。發(fā)伏利,輸墆積修道途,便關市,慎將宿,此謂輸之以財。導水潦,利陂溝,決潘渚,潰泥滯,通郁閉,慎津梁,此謂遺之以利。薄徵斂,輕征賦,弛刑罰,赦罪戾,宥小過,此謂寬其政。養(yǎng)長老,慈幼孤,恤鰥寡,問疾病,吊禍喪,此謂匡其急。衣凍寒。食饑渴,匡貧窶,振罷露,資乏絕,此謂振其窮。凡此六者,德之興也�!薄豆茏印钒选昂衿渖⑤斨载�、遺之以利、寬其政、匡其急、振其窮”當作德治所要興辦的內(nèi)容,將教化著眼于民利民生,展現(xiàn)了其過人的政治遠見和政治卓識。在桓公詢問如何治民的《小問》中,管子也適時表達了自己的德利思想。管子認為,“有時先事,有時先政,有時先德,有時先恕……其收之也,不奪民財。其施之也,不失有德。富上而足下,此圣王之至事也”,并得到了桓公的贊同。
總的看來,“凡眾者,愛之則親,利之則至,是故明君設利以致之”(《版法解》),“德利百姓”的最終目的在于爭取民心,鞏固統(tǒng)治。而正如《權(quán)修》所言:“厚愛利足以親之,明智禮足以教之”,可以看出,“教訓成俗”和“德利百姓”相互補充、相互聯(lián)系,如同一體之兩翼,共同服務于《管子》的德政思想,從而構(gòu)成了《管子》中“德”的完整思想體系。
(二)、《管子》中“法”的思想
法作為《管子》中的另一核心范疇,據(jù)《管子》引得,法字在《管子》中共出現(xiàn)385次[2],有著極為深刻的闡述�!豆茏印肥状蚊鞔_提出了“以法_”的口號,即所謂“威不兩錯(措),政不二門,以法_,則舉錯而已”(《明法》),還提出了“先王之_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nèi)也”(《明法》),要求一切以法律為準繩,旗幟鮮明地表達了《管子》法律至上、注重法治的政治訴求。
1、法治思想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雖然人治思想一直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但在先秦時期,法治思想也曾經(jīng)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而《管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3]《管子》認為,“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任法》),“法度者,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領海內(nèi)而奉宗廟也”(《明法解》),法律是國家治理的要義和根本,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果沒有法的約束和制約,就很容易導致天下大亂,即“法度行則國治,私意行則國亂”(《明法》),“_無法,則民朋黨而下比,飾巧以成其私”(《君臣上》)。而有了法律,就能較好地規(guī)范百姓的行為,維持社會的秩序,使他們遵守法律,依法行事,達到以法“治民”的目的。所以,“_使眾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明法解》),“明主者,有法度之制,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為奸;百姓知主之從事于法也,故吏之所使者有法,則民從之”(《明法解》),有了法律的約束,官吏不敢胡作非為,百姓可以籍以行事,這樣,就可以“禁淫止暴”,杜絕違法邪惡事件的出現(xiàn)。
既然法治的目的在于治民,那么,治民的刑、法又依何而立呢?對此,《管子》可謂深明要義�!豆茏印吩唬骸胺ㄕ�,將用民能者也”(《權(quán)修》),也就是說,發(fā)揮民眾的主觀能動性才是法治的關鍵所在。所以,“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惡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則令行;禁于殺害人,則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樂其政也”(《形勢解》),《管子》認為,百姓“莫不欲利而惡害”,而要立治民之刑、法,必先符合民情,為民所樂,才能“令行禁止”,可謂從心理上把握住了“治民”的要害。圍繞著這一特點,《管子》又提出了施行法治的四項具體措施:“愛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樞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選賢任能的基本原則,即“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明法》),指出只有“使法擇人”、“使法量功”,才能“匿而不可蔽,敗而不可飾,譽者 ……(未完,全文共25244字,當前僅顯示4540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畢業(yè)論文:《管子》的“德、法”辯證思想及其當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