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教學法初探
課程改革,要求改變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即變被動的知識灌輸為通過學生自主的學習、討論和探索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為達到這一目的,筆者在物理課堂教學中,以問題統(tǒng)領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大家合作探究、解決問題,進而在鞏固遷移、拓展延伸中再生問題,即把“問題”當作一堂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現問題
從學生所經歷的事務中產生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這是物理教學中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正如《標準》所述,“在《標準》中科學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44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要,選擇恰當的教法和學法,例如,指導學生尋找、收集資料(或由教師提供部分資料)讓學生來實驗、研究,組織學生討論猜想、主題探究活動等,讓學生滿懷興奮與激情,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如在“物質密度”教學中,學生借助已有認識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氣味鑒別,銅塊和鋁塊可由顏色鑒別;而對水和鹽水、涂了白漆的銅塊和鋁塊的鑒別方法,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進行猜想,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如有的學生提出用質量來鑒別涂了白漆的銅塊和鋁塊,理由是銅的質量比鋁的大。這時教師讓學生測量桌上銅塊和鋁塊的質量,結果否定了上述猜想。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學生經過思考,很快發(fā)現:應該規(guī)定物質的體積。物體質量不僅和構成它的物質有關,而且還和物體的體積有關,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假設:(1)同種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有關:體積大的質量大,體積小的質量小;(2)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物體質量一般不相等。然后將學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分別探究兩個假設: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測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們測量需要的量?各組同學相互交流各自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形成合作學習的_,相互啟發(fā),合作設計解決問題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組研究的情況介紹給其他小組,再接受其他小組同學的質疑和咨詢,在各小組交換意見之后,教師再和學生一起共同設計實驗步驟和記錄表格,然后由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最后各小組
匯報、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適當進行點撥評價,并引導學生分析綜合,得出結論,:(1)同種物質的物體,體積大的質量大;體積小的質量小。質量與體積之比是一個不變量(即質量與體積成正比);(2)不同物質的物體,體積相同時,質量一般不相同,質量與體積之比一般不相等。綜合(1)(2)可知:某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我們用密度表示這種特性,進而得出密度的定義和密度的公式。
三、遷移應用,再生問題
新知識點形成以后,它還可以發(fā)散、深化,使知識得以遷移、發(fā)展,從而對學生的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教師在認真研究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選定一兩個遷移和發(fā)展點,設計開放性練習,引導學生去發(fā)現知識深層次的方法和思路,對適應這種較高的能力要求,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如“物質密度”教學中, ……(未完,全文共1946字,當前僅顯示1237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初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教學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