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依據(jù)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主要分為課題研究和項目(活動)設計兩大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huán)境保護活動的策劃,后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制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于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分工協(xié)作。
1. 研究性
……(新文秘網(wǎng)http://120pk.cn省略595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護、生態(tài)建設、能源利用、農(nóng)作物改良、動植物保護、天文地理、水文氣象研究等。
(2)社會方面。如社會關系研究、企業(yè)發(fā)展研究、社區(qū)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規(guī)劃、交通建設、法制建設、政治制度、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z-教研究、貿易與市場研究、鄉(xiāng)土文化與民俗文化研究、歷史遺跡研究、名人思想與文化研究、傳統(tǒng)道德研究、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研究、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民間文學、藝術研究、影視文化研究、大眾傳媒研究等。
(3)自我方面。如中學生生理與心理問題研究、中學生行為方式研究、學生社團研究、學生_與師生關系研究、學生消費研究、學校制度與學生成長研究、班級制度與文化研究、社會適應性研究等。
3. 研究性學習活動內容的選擇原則
(1)可行性。根據(jù)學生自身已有知識經(jīng)驗、認識水平以及學校和社區(qū)條件確定研究課題。好高騖遠的選題,會導致研究難以開展,對此必須加以重視。
(2)自主性。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的確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探索的空間。
(3)生活性。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要以學生身處其中的生活環(huán)境為基礎,密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引導他們關注生活中的事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融合。
(4)實踐性。強調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有更多的機會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健康態(tài)度和正確價值觀,形成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個性。
(5)綜合性。一般情況下,一個課題的研究內容會涉及多個領域和學科,它可能是以某學科為主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無論是自我問題、自然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在一個課題的研究中都應對自我、自然、社會作整體關注,通過綜合性課題的選擇,整合學習內容與方法,體現(xiàn)綜合實踐活動在普通高中課程結構中的內在價值。
(6)開放性。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于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研究,“研究”僅僅是方式,落腳點還是“學習活動”。當學生選擇了一個研究課題以后,采用什么樣的研究視角、研究目標、研究的切入口、研究過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結果如何呈現(xiàn)等,應該有較大的彈性。
4. 研究性學習活動內容的開發(fā)策略
(1)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要根據(jù)本地本校實際,開發(fā)各種教育資源,設計活動內容。在校內外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及社會生活中,包含著豐富的素材,要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掘。要注意選擇和利用一些時間性、季節(jié)性較強的事件,作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內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資源。
(2)逐漸積累,形成研究序列。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沒有“教材”,但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邏輯”:同一學生(小組)三年當中研究的問題要形成一定的系統(tǒng),要適當照顧到“自然、社會、自我”三種取向的內在平衡;不同年級以及全校所有學生所研究的問題也要保持一種合理的關系,適應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發(fā)展差異,避免簡單的重復,避免層次安排上的混亂。
(3)適應學校和地區(qū)差異,形成自身特色。引導學生選擇研究性學習 ……(未完,全文共2630字,當前僅顯示1672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開設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