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文化建設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新時期推進農村改革,解決 三農 問題的重要舉措。新
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建立文明和諧社會的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fā)是我國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基因, 保留民族文化記憶, 激發(fā)民族智慧的重大國策, 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 也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農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長的搖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力源泉, 而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否到位。然而, 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下,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遷,切實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已迫在眉睫。新農村文化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是當前我國文化建設中的兩項主要任務,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將其有機地聯系起來,有利于我國文化建設的整體推進。
1 新農村文化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現狀新農村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多樣化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779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的意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廣大農民,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植根于民族民間的土生土長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農村文化建設不僅要服務農民, 更重要的是要調動農民在繼承民間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當代新農村文化的積極性,只有讓農民積極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并使其成為文化的主體,新農村文化才能有生命力和活力。
2. 1 鞏固農村文化建設根基 以科學的角度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式,使得以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根基。長期以來農村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文化基礎設施十分落后,文化生活貧乏單調, 不良文化侵占農村文化陣地現象嚴重。而以 三下鄉(xiāng) 活動為代表的各種文化扶貧、對口資助等活動雖然在滿足農村文化需求、提高農民文化水平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很多時候對農民來說都是一種被動式的幫助,時間長了, 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也隨之降低了。要活躍農村的文化生活, 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 既需要政府送文化下鄉(xiāng),更需要培育當地的文化隊伍。
在數目龐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些不適應時代發(fā)展, 不符合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向, 可通過影視資料或博物館作為文化研究素材保存。另外一些深受百姓喜愛的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通過專業(yè)人員引導培訓,使其成為群眾廣泛參與的文化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經歷了歷史的考驗,有其合理的因素,是民眾智慧的結晶。但文化發(fā)展本身有其滯后性,現今中國的政治經濟正飛速發(fā)展,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意識的引導、改造非常必要。
2. 2 提升新型農民素養(yǎng) 師徒相傳和學校教育結合,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升新型農民素養(yǎng)。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 農民群眾求知、求樂、求美, 以及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良好人際關系和社會風氣的愿望更加強烈。因此,提高農民文化素養(yǎng), 培育新型農民是當務之急。
各級政府要廣泛開展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 大力發(fā)展農村特色文化; 要積極探索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不斷開拓農村文化建設的新途徑。此外, 要激發(fā)傳承人的傳承、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 建立以傳承人為核心的鄉(xiāng)村文化隊伍,開展多種形式文化活動, 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非常豐富,尤其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但由于人們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特性的消失也隨之加快。因此利用國家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 加強農村體育文化建設,提升農民身體素質,提高農村勞動生產力, 將具有民族性的體育文化元素進行加工、整理和創(chuàng)造, 有利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2]。
2. 3 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核心,組建鄉(xiāng)村文化隊伍, 豐富農村文化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耳相傳的特點決定了傳承人的核心地位,傳承人是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力的關鍵因素。各級政府應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活保障, 鼓勵其傳承的積極性, 并在此基礎上組建鄉(xiāng)村文化隊,提高村民參與非物質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這是保護與開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鄉(xiāng)村文化隊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 如何創(chuàng)作出符合民眾喜好的文化作品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所在。立足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挖掘和創(chuàng)新, 新農村文化建設才會更有生命力和活力。重視傳統節(jié)日就是弘揚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的有效方法。傳統節(jié)日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的產物,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的最重要載體之一,這一屬性決定了它在弘揚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例如湖北長陽 巴山舞 來自群眾又能回到群眾中去,充分體現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時也給其他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在實現其自身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應方面起了表率作用, 并且為我國民間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4]。
2. 4 提供有力資金支持 合理開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從目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fā)實踐來看,旅游開發(fā)是普遍而有效的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或吸引物, 而旅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著積極的 ……(未完,全文共8006字,當前僅顯示2186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論文:新農村文化建設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