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wǎng)>>畢業(yè)相關/畢業(yè)論文/文教論文/教育/文化/宣傳講話/>>正文

畢業(yè)論文:語文教育與文化闡揚

發(fā)表時間:2013/5/23 16:41:14
目錄/提綱:……
一、語文教育要成為弘揚民族精神的陣地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
二、語文教育要成為傳播傳統(tǒng)美德的載體
三、語文教育要成為闡發(fā)進步思想的平臺
四、語文教育要成為闡釋文化知識的園地
一是政治文化知識
二是民俗文化知識
三是文學知識
四是科技知識
……

語文教育與文化闡揚

①席加宏(鹽城市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鹽城224002)
【摘要】語文教育匯集著人類文化的許多要素,這種種要素中既有顯形文化要素,如語言、文學、藝術、
政治、哲學、z-教、歷史、民族、軍事、科學等;也有隱形文化要素,如民族的價值理念、民族性格、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因此語文教育是最基礎的文化教育,文化闡揚是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引領學生探究文化寶山并滿載而歸。

【關鍵詞】語文;文化;民族精神;傳統(tǒng)美德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873(2012)06-0103-03
語文教育絕不僅是關乎語言文字的純技能技巧的教學操作,因為這有悖于實施素質教育的宗旨。事實上,語文教育雖是以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為基本內容的教育活動,但這種教育活動又總是與人類的文化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的。一方面,語言文字產生的本身就是人類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另一方面,有了語言文字,又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因此,語文教育,不僅要使學生學到關于語言的知識,形成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接受語言藝術美的陶冶,還要讓學生接受先進的思想和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人文思想豐富、品格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文化是構成語文的基礎,語文教
……(新文秘網(wǎng)http://www.120pk.cn省略873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報效祖國也正是體現(xiàn)了愛國深情。二是古今的愛國者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寫的、洋溢著愛國情感的作品,如:早在《詩經·秦風·無衣》中一群熱血戰(zhàn)士就唱出了“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與子同袍”“與子偕行”的忠勇戰(zhàn)歌,這里的愛國主義是與抗敵御侮聯(lián)系在一起的;屈原的《離騷》中回蕩著對祖國九死不悔的執(zhí)著的深沉的愛的詠嘆;今人聞一多《死水》中對祖國深沉的愛化作了對丑陋現(xiàn)實的熊熊烈火;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發(fā)自肺腑的詩句傾吐的是對祖國無比的眷戀。三是古今賢哲面對祖國壯美的山河所興起的愛國主義情懷,如:_《沁園春·長沙》中對祖國壯美河山的描寫,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對泰山風光的描繪,都流露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比自豪與熱愛的情感,激蕩著愛國主義情懷。
四是通過對祖國歷史與現(xiàn)實的由淺入深的介紹、描述,來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許多課文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我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也有許多課文反映了中華民族蒙受屈辱與挽救危亡的歷史,還有課文記錄了新中國開拓進取、滄桑巨變的光輝歷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課文中這些愛國主義要素,培養(yǎng)學生愛好和平、團結合作、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二、語文教育要成為傳播傳統(tǒng)美德的載體
民族性格和傳統(tǒng)美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質,中華民族具有自尊自強、自信自立、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性格特征以及正直善良、誠實守信、勤勞勇敢、互敬互愛等品質內涵。
《周易·乾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中國歷史上,有數(shù)不清的仁人志士為了中華民族的興盛富強、人民的幸福安寧而奮斗不息,表現(xiàn)了強烈的奮發(fā)進取精神。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樹立了美政理想之后,就矢志不渝地為之奮斗,盡管在斗爭中由于君王的昏庸、黨人的陷害和小人的勾結,詩人歷經坎坷,但他卻毫不氣餒:“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種不妥協(xié)、不氣餒,奮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精神正是他剛直不阿人格的光輝寫照。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立志要寫出一部“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歷史巨著,后因事觸怒漢武帝而遭腐刑,肉體與精神均遭巨大打擊,使他痛不欲生,但想到史書尚未寫成,于是忍辱負重,不屈不撓,終于寫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再看《左忠毅公逸事》中的左光斗,《五人墓碑記》中的顏佩韋等人,一身正氣,笑對死亡,則是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民族性格的又一種具體體現(xiàn)。
品德教育是語文教育的又一重要內容。語文教育中所包含的傳統(tǒng)美德的因素猶如地下礦藏,如果我們能見微知著,通過艱苦細致的發(fā)掘,就可以把埋藏在課文深處、潛伏在文字后面的傳統(tǒng)美德彰顯出來。如學習《邊城》(節(jié)選),就要理解作者的理想就是要在小說中表現(xiàn)“優(yōu)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作者描寫湘西秀麗的風光、純樸的民風、純真的愛情,就是要極力謳歌傳統(tǒng)文化中傳承至今的美德。學習語文,就要懂得美德,這應該是語文教育的基本著力點。

三、語文教育要成為闡發(fā)進步思想的平臺
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會有進步的思想引導著社會前行,領會這些進步的思想才能讓我們變得更智慧、更深刻。例如,向往和平和幸福、追求民主和_的思想就是千百年來點燃在中華民族大地上耀眼的火炬,它鼓舞人們反抗剝削和壓迫、反對腐朽和黑暗,創(chuàng)造民主_、和平幸福的生活。
語文課本中的許多篇章,從《詩經》的《伐檀》《碩鼠》到魯迅先生的《祝!贰端帯返,無不以反抗壓迫剝削、追求_民主及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為主旋律。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浪漫主義的杰作,也是民主_精神的詠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詩人蔑視權貴,追求_的精神躍然紙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以及節(jié)選自《西廂記》的《長亭送別》,歌頌了美好真誠的愛情,對封建禮教則予以無情的批判。魯迅先生的作品,更是以深刻的思想性令人驚嘆,如他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中民族性格方面的弊病的揭示與批判,來表達對民主、_、平等的追求和向往;在《燈下漫筆》中,他把中國歷史概括為兩個時代———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號召青年人創(chuàng)造出歷史上沒有過的_平等的“第三樣時代”。闡發(fā)歷代進步的思想,可以使語文課更有深度,更可以豐富學生的大腦,培養(yǎng)他們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會流于膚淺和平庸。

四、語文教育要成為闡釋文化知識的園地
知識形態(tài)的文化要素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政治文化知識。中國古代 ……(未完,全文共4853字,當前僅顯示2451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畢業(yè)論文:語文教育與文化闡揚》
文章搜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