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信仰、儀式、音聲”理論框架與民族音樂學理論的本土化訴求
二、民族音樂學品味的內(nèi)容布局與書寫風格
三、_合作的工作方式與宏觀—微觀相結合的課題定位
……
“儀式音聲研究”中國本土化進程鑒證實錄
——曹本冶主編《儀式音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評介
寧 穎
從z-教學領域的儀式研究,到走下神壇的儀式學學科的建立,儀式的外延逐漸得以擴大。從與人類各種z-教發(fā)生精神關聯(lián)的信仰行為,到世俗娛樂活動中的儀式化行為與事件,再到日常生活中即以形成規(guī)律、并按照既定程式發(fā)生的行為,儀式研究的范疇涉及到了人類精神、社會、物質(zhì)生活的各個層面。因而,儀式也自然地被z-教學、人類學、民族學、儀式學等學者視為研究人類文化的一座“富礦”,以至20世紀70、80年代一度成為了人文社科領域所共同關注的話題,至今仍然熱度不減。與此同時,在民族音樂學學者的眼中,作為儀式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音聲)則是一個再適合不過的研究對象,因為這對于近幾十年來始終以“研究文化中的音樂”為標榜的民族音樂學來說,儀式本身就已經(jīng)成為了音聲的一個天然文化語境。因此,對儀式及其音聲的研究,不但拓展了民族音樂學的研究視野,而且以音聲為切入的研究視角,也使其成為了
……(新文秘網(wǎng)http://120pk.cn省略687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的外向展現(xiàn),在特定的場合、時間,按特定的方式和程式,由特定執(zhí)行人員執(zhí)行,并為特定_展演的行為活動。而“音聲”作為儀式展現(xiàn)中的一個部分,則概括了一切儀式行為中所聽到的和聽不到的、對局內(nèi)人具特定意義的音聲。[1](第44頁)該理論以“音聲”為切入,以儀式為依托,在探討音聲的結構與邏輯、功用與效能、制造與接受的過程中,理解信仰體系的結構與深層文化內(nèi)涵,從而為儀式中音聲的研究設定了方法導向與基本步驟。因此,這種源于“思想~行為”哲學范式的理論方法,不僅以民族音樂學特有的方式探索出本土民間信仰體系的認知路徑,同時也為“文化中的音樂”研究開辟了一個具有指導意義并行之有效的理論平臺。
與此同時,在這一框架內(nèi),采用“近—遠”、“內(nèi)—外”、“定—活”這三種基本的兩極變量思維作為方法學來解析和理解“儀式中的音聲”。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以更為細化的二元融合的思維結構與多級多維的認知邏輯,靈活地定位研究對象、適時調(diào)整研究視角、認清并平衡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系。如“思想—行為”、 “音聲過程—音聲產(chǎn)品”,“研究者—被研究者”、“人聲—器聲”、“有聲—無聲”、“近信仰—遠信仰”、“語言性—音樂性”等,并且具有針對性的進行適應性分類。如,在信仰層面,可用“近信仰—遠信仰”將z-教儀式與世俗儀式相區(qū)別,并根據(jù)世俗化程度的不同,在“內(nèi)—外”兩級之間尋找到適合的定位;在行為層面,可用“固定因素—可變因素”來對儀式行為的“定—活”因素進行判斷;在音聲層面,通過在“語言性—音樂性”兩極間的靈活定位,使得音樂研究的范疇拓展至包括人聲、器樂、甚至具有功能意義的無聲的音聲范疇,這種在“近—遠”音樂兩極間的游移,使得儀式音聲的研究具有了更為厚重的文化色彩。由此可見,“信仰、行為、音聲”的理論框架,通過其各個層面在不同維度、不同兩極關系間的定位與調(diào)整,不僅使其可適用度大大提高,同時也確保了研究工作的靈活性與研究結果準確性。
“信仰、儀式、音聲”的理論構想與實踐,一方面源于對我國儀式音樂研究的現(xiàn)狀與中國音樂體系之構建理想,另一方面則源于對西方理論本土化的訴求。首先,中國語境中的儀式音樂狀況,決定了研究方法在中西之間互取其長、互補之短的必要性。我國儀式音樂的學術積累主要來源于歷史上學術傳統(tǒng)的積累、19世紀末以來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研究,以及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民族音樂學研究。傳統(tǒng)與外來研究方法的并存仍是目前的現(xiàn)狀,而傳統(tǒng)思路中暴露出的音樂與文化相分離的書寫問題,以及對外來研究方法的套用問題,則成為了儀式音樂研究的最大困惑。因此,尋找一套能夠融合中西、接通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理論,成為了突破瓶頸的必然。其次,在本土文化語境中尋求對“文化中音樂”的認知,必然導致民族音樂學方法的本土化訴求。在厘清本土傳統(tǒng)的局限之后,即可了解運用民族音樂學方法對“我者”音樂進行闡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而這種適應也同樣要求民族音樂學方法論在中國語境中的重新解讀。因此,本土的儀式音聲研究,不再是西方經(jīng)驗中“概念、行為、音聲”的泛化研究理論所能清楚詮釋的,而始發(fā)于中國經(jīng)驗的“信仰、儀式、音聲”則最大限度的融入語境、廣釋音聲,解讀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社會價值。而之于如何看待如此接通中西方法的意義,曹氏則在文中有如是解釋:“民族音樂學之所以有本土化的訴求,首先不在于這個學科在對“他者”的研究中積累了什么成果和方法學,而在于經(jīng)由這個對“他者”、“異鄉(xiāng)”充滿復雜心態(tài)的對視中,所必然發(fā)生的“我者” 與“他者”、“主體”與“客體”、“局內(nèi)”與“局外”、“認識者”與“被認識者”雙向關系的反思及其升華而提煉出來的人文精神,于以“文化中音 ……(未完,全文共5492字,當前僅顯示1928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論文:“儀式音聲研究”中國本土化進程鑒證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