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畢業(yè)論文/文教論文/文化/宣傳講話/>>正文

論文:上海閑話,海派文化的年輪

發(fā)表時間:2013/1/27 18:21:58

上海閑話,海派文化的年輪
——由上海方言的衰落想到的
前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郝柏林院士這樣說:“相比而言,人生是快變量,語言文字是慢變量?熳兞渴苈兞靠刂!钡拇_,一個人不可能脫離他所在的歷史舞臺來演繹他的人生,也不可能拒絕使用表演所需的最基本的道具——由歷史積淀而成的語言。多少個人生百年過去了,但今人依然能讀懂二十四史的記載,依然為無數唐詩、宋詞、元曲所感動,甚至多少可以猜出青銅器的銘文的含義。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語言這一慢變量的確也受著快變量的影響。文化是一棵樹,那么語言就是它的年輪,粗細寬窄都忠實記錄著環(huán)境的變遷。在大多數情況下,語言的年輪歲歲年年只相似。然而在有些地方、有些時代,它的變化相當明顯,違背了“慢變量”的屬性。那么,在那一段空間,必定存在著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或人文環(huán)境的變遷。

89年生人的我,土生土長于上海。就在這短短20年里,就在我身邊,上海方言突然走向了消逝。這種頹勢猶如國粹戲曲的衰落一樣,仿佛沒有哪一種力量能夠力挽狂瀾。
現在的我不敢承認自己通曉上海方言。同樣土生土長于上海的同學交流時多用普通話。即使刻意多講上海話,卻常常發(fā)現詞不達意(比如“詞不達意”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795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萬人口。但到了20世紀初已經突破100萬,1915年超過200萬,1942年增加到將近400萬,1949年解放前夕達到546萬。不到一百年間增加了490萬,上海的人口增長顯然主要依靠外來移民。1916年和1949年上海的非本地籍人口分別占總人口的79%和85%。可見有400余萬人是移民或移民后裔。
國內移民來源極廣,根據1950年初的統(tǒng)計,超過100萬的有江蘇、浙江,兩省人口之和占總上海人口的79%。超過10萬的有安徽、山東、廣東。超過1萬的有湖北、湖南、福建、江西、河南和華北。
除此之外,還有來自英、法、美、德、日、俄、印、葡、意、越南、朝鮮等等國家的外國移民。常駐上海的外國人開埠時只有26人,1915年超過兩萬,1942年高達15萬,1949年解放初仍有2萬8千人。

很特別的是,上海的移民不僅來自全國各地,還有國外僑民。而若將國內、國外視作兩股移民力量,會發(fā)現它們對上海方言的影響完全不同。
而究其原因,我認為無外乎一個問題,即當不同文化相遇時如何化解沖突,是融合統(tǒng)一還是兩不干涉? 而如果要融合,又是為什么呢?一,是否溝通存在障礙,或者有兩者文化交集之外的新概念需要獲得認同。二,關于“文化認同”,是否有一方主動融入另一方,一定程度上放棄原有文化立場。
而落實到語言上,就成了如下邏輯:移民語言是否須對本地語言產生影響?如果影響, 又是為什么?一,是否交流存在障礙,或者兩者對世界認知的交集之外有新概念需要獲得認同。二,是否有一方愿意一定程度上放棄原有方言。
下面我們分國內外移民兩條線來分析。

我祖母是浙江三北人,祖父是江蘇常州人,1946年來到上海。由于年紀不小了,他們沒有刻意改變自己的方言。而先后于1943~1958年出生于上海的父親及其四個姊妹卻無一例外地只說純正的上海話。
祖父母這兩人的案例顯然就屬于與上海文化不刻意融合。事實上,許多上海的第一代移民都是如此。來自江浙一帶的移民其實與上海本土人士在語言上彼此交流的困難并不大,文化差異也不多,所以他們大可以互不影響。
而父親這一輩人作為第二代移民,大多改說上海話而完全摒棄了原籍所在地的方言,因為他們生長在上海方言的環(huán)境中。那么大環(huán)境緣何如此呢?世代的移民為何不約而同地在家鄉(xiāng)話與滬語中選擇了后者呢?這就要歸因于國內移民的“身份認同”了。

直到今天,仍有“本地人”這一稱呼。這些“本地人”原住于上海境內的郊縣地區(qū),說浦東、南匯等方言。 而與之對應的說“上海話”的上海人,絕大部分的戶口本上寫著外省市的籍貫。
“阿拉上海人”是相當具有標志性的上海人的自我稱謂,“阿拉”卻不是上海話。 “阿拉”來自浙江寧波方言。每當我們聽到“阿拉上海人”時,眼前浮現的是不乏自豪甚至洋洋得意的神色。這就說明來到上海的國內移民們往往非常愿意做“上海人”。
要了解這種身份認同的原因,得看當時的文化背景。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了解“同鄉(xiāng)會組織”。

近代上海的同鄉(xiāng)組織經歷了由同鄉(xiāng)會館向同鄉(xiāng)會發(fā)展的過程。
從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到上海開埠的100余年中,在上海建立的旅滬同鄉(xiāng)組織僅10余個。至民國初年,已約有60余所。它們對寄存和運送棺柩返回原籍以及時節(jié)祭祀等事務十分重視,而對舉辦同鄉(xiāng)公益事業(yè)卻相對忽視。
區(qū)境內會館及以同鄉(xiāng)會性質為主的公所一覽表

名稱 始建年代 地址 創(chuàng)辦商
商船會館 清康熙五十四年 會館街 上海、崇明船商
湖州會館 會館街
浙紹公所 清乾隆初 福佑路 紹興錢、豆、炭商
潮州會館 清乾隆二十四年 陽朔路 潮州船商
泉漳會館 清乾隆二十五年 咸瓜街 泉州、漳州船商
江鎮(zhèn)公所 東馬街西
浙寧會館 清嘉慶二十四年 荷花池棄 寧波船商
建汀會館 清道光二十九年 三門峽路 建寧、汀州紙、棕業(yè)商
江西會館 清道光二十一年 南區(qū)街 江西茶商
潮惠會館 清道光十九年 外馬路 潮陽、惠來船商
皖商會館 外馬路
三山會館 清宣統(tǒng)元年 中山南路 福州水果商
……
徽寧會館 清乾隆十九年 徽寧路 徽州、寧國茶商
江陰會館 江陰街
京江公所 方斜路
丹陽公 ……(未完,全文共8175字,當前僅顯示223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論文:上海閑話,海派文化的年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