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近百年來社倉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倉儲思想及其實踐有著久遠的歷史,“議積貯者,自管賈而降,論甚繁矣” 。歷朝無不把民食問題擺在_安邦的重要位置,洪范八政,民食為先。社倉系中國古代民間積糧備荒的一種倉儲類型,為古代倉政、荒政的有機組成部分,歷史悠久,發(fā)展曲折,在傳統(tǒng)社會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備受學者們的重視。先賢們對其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方面的影響給予極大的關注?v觀學界關于社倉問題的論述,從研究時段和著述成果上看,大略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社倉制度研究的濫觴
社倉研究最初是從倉儲的整體面貌出發(fā)進行考察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便己出現(xiàn)較多討論古代倉政方面的論著。最早涉及此領域的當為于樹德,其文《我國古代之農(nóng)荒預防策——常平倉、義倉和社倉(上、下)》
總結了歷代倉儲的備荒實效與經(jīng)驗教訓,詳細闡述了常平倉、社倉、義倉的歷史沿革、倉儲性質、三倉的區(qū)別與利弊,指出社倉雖為民間所有,但獨立性仍顯不足。此文是近代以來最早專門論及倉儲的
論文,亦標志著倉儲制度研究的肇端。自此以后,古代倉政進入學者們的視野,相關論著相繼涌現(xiàn)。林樸初《倉的研究》 一文,從制度史入手,考察了常平倉、義倉、社倉、惠民倉、豐儲倉、平糶倉等,論述全面,見解獨到。谷霽光《隋唐社倉制度與國家
財政》 一文,討論了隋唐時期社倉制度與社會救濟、國家財政的關聯(lián),視角較為新穎。曲直生撰文論述中國糧食制度的演變、糧倉的功能,文章概述了社倉的沿革與變遷及
……(新文秘網(wǎng)http://120pk.cn省略970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倉、義倉和社倉的沿革和功能,并討論了了地方士紳和倉儲系統(tǒng)的關系,認為以常、義、社三倉為代表的倉儲是一種災荒時期的社會控制體系,與里甲制度、保甲制度及
_態(tài)的控制同等重要。蕭公權先生關于清代倉儲研究的視角、路徑、觀點對后來的學者對傳統(tǒng)社會中倉儲功能的認識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有些論點值得商榷。
改革開放以降,學術界迎來了久違的春天,有關古代倉儲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xiàn)。由于學術交流日益廣泛,國外學者的研究理論與方法、學術體系與觀點的逐漸引進,比如“社會保障”、“公共領域”、“市民社會”等概念的引入,有利于拓寬學術視野,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所以,社倉制度的研究亦日漸發(fā)展與深化。這一階段的社倉研究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各異和論證問題的視角新穎。
(一)從政治制度史的視角切入
以制度史為視角來研究社倉,即是探討社倉制度的沿革和變遷,考察其創(chuàng)立、完善和衰敗的過程,探索其如何而變、何而變的動因,分析其利弊得失,闡述其性質與特點。實際上,這種研究一直是學者們考證問題的重要路徑。
臺灣學者梁庚堯《南宋的社倉》 一文,指出社倉為一種社會互助制度,朱熹創(chuàng)于福建崇安,其制遠溯隋代義倉,近宗王安石青苗法,常年貸米收息,秋后加息償還,貸本最初由國家的常平倉資助,后息米積累用作貸本,推廣至全國后,發(fā)生各種演變,或以田產(chǎn)作貸本,主要由鄉(xiāng)居士人主持。日本學人戶田欲司以黃震的廣德軍社倉改革為個案研究,對南宋社倉制度作了具體論述。 張全明《社倉制與青苗法比較芻議》 一文指出社倉制為宋代荒時暴月平抑高利貸剝削、以利防災救荒的改革措施,并考證了社倉建立的地點、社倉糧的來源、管理與貸還辦法,此文實際上對朱子社倉之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梳理。吳定安指出社倉之法是朱熹經(jīng)世致用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 柴勇《論朱熹對社倉制度的探索與實踐》 描述了社倉制的具體措施以及實施情況,分析了社倉制失敗的原因。許秀文撰文《淺議南宋社倉制度》 ,指出正因朱熹創(chuàng)建社倉,中國古代常平倉、義倉和社倉三倉制度才告齊備。作為民辦倉儲的社倉是官辦倉儲的有力補充,在南宋基層社會的防災備荒中,發(fā)揮了及時賑濟、助民生存的重要作用。
上述論著在探討社倉之法時,多歸于朱熹將其個人的思想推延至社會實踐的結果。針對這一學界的傾向,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田浩先生撰文《所謂“朱子的社倉”與當代道學社群和政府里的士大夫的關系》 ,認為朱熹既不是社倉概念的首創(chuàng)之人,也不曾單憑個人力量完成對社倉的籌建。社倉的建造得益于在地方社區(qū)和道學_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網(wǎng)和自發(fā)性團體的支持。雖然,在朱熹的時代,地方人們完全有可能不依賴朝廷支持,而獨立建造社倉,但朱熹與政府官員的合作對于社倉的建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段自成《明中后期社倉探析》 一文對明中后期社倉的推行情況、谷本來源、散斂制度、管理方式及其作用作了具體探討,指出明代初期,社倉由官民共管,而到明中后期,社倉在前期社倉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fā)展,官府干預明顯弱化,民間對社倉的掌控力開始逐步超過官方的控制力,而且社倉遍及全國城市鄉(xiāng)村。
隨著古代倉儲制度研究的深入,對清代社倉制度的探究逐漸進入學者的視野。林化《清代倉貯制度概述》 一文,簡要論及了清代社倉發(fā)展情形,指出社倉是非政府管理的民間糧倉,具有管理簡便、賑災及時的特點,可補官倉之不足,但容易出現(xiàn)借谷無還、紳衿冒領等弊端。侯壽昌對清代的倉儲制度,主要是常平倉、社倉和義倉的興衰利弊進行了分析,認為社倉屬于民間自發(fā)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清代社倉名為民辦,實為官理。 日本學者伊原弘介《清代社倉制度研究》 一文,考證了社倉制度在清代的運作。鮑曉娜《略論清代常平倉與社倉(義倉)之政》 一文對清代社倉制度作了初步探討,文章指出清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倉儲建設,經(jīng)過康、雍、乾三代君主的努力,終于實現(xiàn)了常平倉的地方化和社倉的民間化。牛敬忠《清代常平倉、社倉制度初探》 一文,探索了社倉的興衰過程,論述了其在清代社會經(jīng)濟生活、財政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并運用了社會學的隨機抽樣法,對清代社倉進行了重化研完。文章指出社倉是清代倉廩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倉的普遍建立是在雍正、乾隆朝完成的。白麗萍《試論清代社倉制度的演變》 一文,指出清代社倉的發(fā)展從時間上看呈現(xiàn)出明顯的時段性特點,從初期的試行開始逐步發(fā)展,到乾隆時期達到頂峰,其后因種種因素影響,逐漸衰落,晚期又有短暫勃興。穆崟臣《試論乾隆朝社倉的管理與運行制度》 一文,主要利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乾隆朝有關社倉建設的朱批奏折及其它文獻資料,對乾隆朝社倉的管理與運行制度作了深入探究,闡述了社長的選任、社谷收支登記制度、社倉稽查制度,文章指出對清代社倉制度的認識,不能做靜態(tài)的描述,應該做動態(tài)的理解,要放到歷史的長河中與具體的歷史
場景中去考察。
倉政不僅在制度層面上是傳統(tǒng)社會的重要政策,亦是歷代政府自身管理、調(diào)適與進行社會控制抑或說是社會管理的主要舉措,關系到國家機器、官僚 制度的正常有序的運轉。近年來,有些學者把倉儲制度與皇帝以及傳統(tǒng)政治結合起來思考,即以政治史的視角把握倉儲的建設與國家決策、政府角色聯(lián)系起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 ……(未完,全文共7755字,當前僅顯示272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論文:近百年來社倉研究的回顧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