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zhì)教育是黨和國家提出的一項世紀工程和興國戰(zhàn)略,以提高整個國民素質(zhì)為宗旨,但由于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一些小城鎮(zhèn)特別是
農(nóng)村眾多的教師,對素質(zhì)教育不理解,認為素質(zhì)教育就是不重視文化教育。
針對語文這一學科,部分教師雖然已在素質(zhì)教育這一思想的影響之下,已一步步地從滿堂灌、填鴨式,學生消極接受、被動獲取知識的教學形式中走出,但在教學中卻又不同程度的出現(xiàn)了對課堂教育形式管理過于松散、放任的局面。再加上受考試_的限制,考試內(nèi)容的影響,對于諱言語文教材中的自讀課文,很多語文教師就干脆采取不管不顧的態(tài)度,并認為這就是“素質(zhì)”教育。孰不知這些被我們棄之不顧的自讀課文大多文質(zhì)兼美,欣賞性極強,是極好的積累語素、訓練口語的材料;孰不知像這樣狹隘地“有的放矢”的語文教學,學生即使把這九十來篇需要考的課文(以初中語文教材為例)全部背下來
……(新文秘網(wǎng)http://120pk.cn省略582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好習慣的益處。其次,要在經(jīng)常不斷的讀寫、聽說各項訓練中,隨時警覺,強化記憶,對學生學習中的每一個微小的錯誤都不能疏忽大意。養(yǎng)成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那么,學生們在看到教材中那些生動優(yōu)美、飽含哲理的自讀課文時,自然會如饑似渴,忘記這是“自讀”,是“非重點”篇目。
第三,要找準自讀課與講讀課、活動課的契合點,既不能上成講讀課,也不能上成純活動課,要二者兼顧,恰到好處。上好自讀課首先要扎扎實實地上好講讀課,這是上好自讀課的基礎和前提。因為初中語文教材,每冊、每單元在進行課文編排時,大多數(shù)是按文學體裁進行編排,這樣使得教師授課與學生接受知識兩方面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對講讀課文,教師如果講得深、講得透,讓學生通過對講讀課文的學習,從中學到方法,積累經(jīng)驗,找到規(guī)律,那么,自讀課文就可以作為講讀課文的擴展練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提高學生興趣入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索、去嘗試,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一般來說,自讀課文可采用欣賞、討論、積累、自學、答辯等方法。如第六冊第二單元是散文單元,語言精妙,內(nèi)容深刻,極具欣賞性,筆者主要采用了欣賞----積累----談感情的方法;第五冊第三單元是議論單元,主要采用討論方法;而對于小說單元,大多采用討論、積累的方法,讓他們自己去分析人物的性格,討論人物性格中的善惡面,直至歸納出小說的中心,最后是積累語言。
下面以初中語文第一冊自讀課文《寓言三則》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第一步:組織表演。把這3則寓言編成3個獨幕劇,把全班同學按各自對3則寓言的興趣分成3個組。各組推舉出2人分別扮演赫爾墨斯、雕像者;蚊子、獅子;濃煙、煙囪。教師事先選好角色,準備好道具。第三則寓言外加一人做旁白最好,濃煙和煙囪只作為道具。這樣做極大的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學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后上臺表演。
第二步,挖掘寓意。前兩則寓言文后已有寓意,不需多指導。不過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還可挖掘其他寓意。第三則寓言,文后沒有指出寓意,要發(fā)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組織學生討論。
第三步,自編或續(xù)寫寓言。要求以這3則寓言為原型,編寫出與其相似或相近的寓言。如《線和風箏》、《風箏與老鷹》等;或再講幾個其它的寓言,如《南轅北轍》、《兩只桶》等;或讓學生們合理地進行想象,把這3則寓言續(xù)寫下去,同學們各抒己見,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第四步,教師簡略評價
總結(jié),并要特別強調(diào)其寓意,以加深學生對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
通過以上訓練,我們不難看出,第一步的表演重在對學生腦、口、手的訓練和表演才能的發(fā)揮;第二步的挖掘寓意重在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三步的自編續(xù)寫開啟學生的想象能力;第四步的簡評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節(jié)課確實落實了大綱中的有關(guān)要求,是在素質(zhì)教育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并以訓練學生的能力為主,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這樣做的好處如下:
1、轉(zhuǎn)變了重知識輕能力,重智育輕德育的觀念,表演能力有訓練,思想教育沒放松。
2、 ……(未完,全文共2569字,當前僅顯示163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如何在自讀課文中落實素質(zh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