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與中國》讀書報告
中國與西方國家交流的歷史一直是人們頗為關注的話題,學術界關于這方面的文獻史料、研究專著層出不窮,即使是對于普通百姓而言,諸如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以及馬可波羅到中國的故事也為大家耳熟能詳。
英國學者赫德遜在《歐洲與中國》一書中,既對前人有關中西陸路交通史方面的成果做了
總結概括,對于中西關系史中的一些問題又提出了新的見解。在敘述這一段時間、空間跨度都很大的歷史時,作者并沒有簡單的進行史料的堆積,而是抓住中國和歐洲兩個民族根本的差異并將其作為全書的主線并進行研究,使得這本書的敘述十分清晰明朗,很具可讀性。
在一開始,作者就對歐洲與中國兩個不同民族的特性進行了分析,赫德遜在前言中寫道:歐洲人民和國家的文化形態(tài)都是間接或直接的來源于希臘文化,而中國人的文化則來源于公元前1000年的黃河流域的中華帝國(前言p2)。來源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607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方世界富饒美好的描述后,千百年來又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西方人踏上了通往東方的路途。在張騫鑿空后,中國與西亞的正常交往已經建立,經過西亞轉手的間接貿易也逐漸發(fā)展起來并將中歐兩國聯系起來。當羅馬統(tǒng)一了整個地中海世界后,對于絲綢等異國奢侈品的愛好使得羅馬與非羅馬世界的貿易漸漸發(fā)展擴大起來,絲綢貿易成為了從太平洋到大西洋橫跨整個舊世界的經濟統(tǒng)一體的一條紐帶(p39)。到了15世紀,印度群島與歐洲之間香料貿易的巨大增長強有力地刺激著歐洲的擴張,而韃靼統(tǒng)治下的和平給予了歐洲擴張或者說中西方交流一個很好的外部條件,歐洲與中國進入了一個直接交往的時代。另外,在中西交流的過程中對于新路線的開辟往往也是因為雙方間的貿易利益受到了中間國的影響,例如當歐洲人被_的伊斯蘭以及勒凡特頻繁的戰(zhàn)爭再次切斷了印度市場時,歐洲人開始了尋找通往印度群島的新路線(p123)。
15世紀末歐洲的航海業(yè)的發(fā)展與歐洲人也對于商貿的需求有著直接的關系,并且在商業(yè)的驅動力下,歐洲人不斷發(fā)展他們的海上技術并逐漸掌握了海上的霸權。赫德遜將西方海上技術的發(fā)展歸結為重商主義和火炮的發(fā)明這兩個因素,并提出沒有貿易事業(yè)的推動力和頻繁使用,大炮本身并不能成為海權(前言p11)。與之相反,在中國的中央集權官僚政治傳統(tǒng)中,明朝的大航海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求但最終缺乏繼續(xù)下去的動力,造成明朝鄭和下西洋最后成為了中國宋元大航海時代的一個終結。在西方航海得到大力發(fā)展并展開探航狂潮以后,中國與歐洲原本平等甚至可以說中國略勝于歐洲的關系開始發(fā)生逆轉,直至中國最終被步步擴張的西方國家包圍。
我認為將歐洲與中國兩種不同文化的本源作為本書的一條主線是本書的一個亮點,如果在對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中一直考慮到這兩者根源上的差異,那么對于兩者交流的開始、期間所發(fā)生的重大轉折以及歐洲與中國最終形成的基本格局都能比較好的理解。赫德遜的敘述到1800年結束,在他看來,之后歐洲與中國彼此對峙而不造成侵犯并且是大致上是平等對待的時期就完結了(前言p16)。到了近代,西方文明開始凌駕于中國之上,但若從兩者文化本源上來看或者可以認為這是一種必然,西方的進步文化卻注定了在19世界及以后要粗暴的侵略、席卷并徹底改變了古老的中國(p197)。
西方國家開始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仍是為了商業(yè)上的需要,而在中西交流的歷史上這種因為商貿而產生的暴力沖突和戰(zhàn)爭時常發(fā)生,這種暴力沖突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也推動著中西方之間交流的發(fā)展。只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力量日益強大后的近代,戰(zhàn)爭不僅僅是為了利益的爭奪,而是成為了西方國家強權政治的一種表現形式,這就造成了戰(zhàn)爭出于商業(yè)目的但不僅僅局限在商業(yè)目的。
雖然最終歐洲征服了中國,如今我們所說的“現代社會”更像是一個西方社會,就像作者所言“這個新世界從根源上來說是歐洲的,那些大
銀行、股票交易所和機器歸根到底乃是城邦和重商主義和它那思想意識上偏好科學的產物(前言p15)!钡髡卟]有因為世界的“西方化”而否定了東方的價值。在赫德遜看來,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文明已經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的不朽的歷史杰作,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方一直把中國文化當作學習崇拜的對象,并且歐洲文化也受到了 ……(未完,全文共2679字,當前僅顯示1702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歐洲與中國》讀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