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農民與市民——相互依存的兩個概念
(二)市民化——從農民走向市民
(一)新型現代性及其理論訴求
(二)和諧社會及其政策訴求
(三)現實危機及其直接訴求
(一)檢視經典作家研究的進路
(二)傳統——現代連續(xù)統一的進路
(三)整體性的實性研究進路
(四)重點突進的研究進路
(一)農民假設已經過時,相關理論急需重構
(二)農民的市民化是一個農民的傳統超越問題
(三)農民市民化的關鍵在于處理好政府與農民的關系
(四)新市民的城市適應性將成為關注的焦點
(五)農民市民化模式的比較研究可以提供一些理論啟示
……
農民市民化:當代中國社會學的重要研究主題
[內容提要]農民市民化這一概念具有其獨特的社會學內涵,目前,無論是從時代背景、政策訴求還是從解決現實問題的角度來看,全面開展農民市民化的研究已極為必要。這種研究的基本進路多種多樣,而其中又有一些基本問題和難點問題值得我們注意。
[關鍵詞]市民化/新型現代性/研究主題/市民化模式
農民可能是對人類歷史進程影響最大的一個階級,農民一詞也可能是學術史上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話語。在目前社會轉型加速的歷史
場景下,八九億中國小農正走向其歷史的終結點,強調這一研究主題,記錄這一歷程并升華至理論層面,從而發(fā)現中國農民實現市民化的歷史性規(guī)則,可能會成為社會學中國學派在世界社會學舞臺上獨樹一幟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農民市民化研究過程中的一些理論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
。ㄒ唬┺r民與市民——相互依存的兩個概念
關于何謂農民的討論,其歷史可能與農民本身的歷史一樣長久。西方對農民概念的界定就曾出現過長期的歷史性分歧。如早期的古典主義者把農民看作歷史上一切時代的個體農業(yè)生產者,包括古典時代的農民直到當代農場主,但不包括不從事農業(yè)生產的
農村居民。他們視農民為“理性的小農”、“便士資本家”。而另一派則堅持新民粹主義——后現代主義的立場,把“農民”看作宗法社會或農業(yè)社會里的所有居民,但又不包括諸如發(fā)達國家的農場主這樣的非農業(yè)社會的農民,其代表就是美國農民學家丹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980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ship),如居留權、參_、受教育權、享有福利權等(注:陳映芳。征地農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調查[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3)。)。市民在平等契約的基礎上,真正自主地享有權利、履行義務,引導社會發(fā)展的方向,至此現代意義的市民才開始完全顯現出來。
我們認為,在市民一詞的現代意義出現之后,農民一詞的獨立內涵才開始明白無誤地顯露出來。農民與市民這兩個概念相互界定對方,從而相互體現對方的特征與自身存在的價值。從理想型的農民到理想型的市民是一個連續(xù)統一的兩個端點,而從農民走向市民則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歷史進程,更是一種具體意義上的社會進步。
。ǘ┦忻窕獜霓r民走向市民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我國出現了大量農民市民化的具體表象: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率一直居高不下,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7.9%迅速上升到目前的40%多;農民工長期生存于城鄉(xiāng)之間,形成了以邊緣人為組成要素的第三元結構;失地農民成為被丟到社會結構之外的新的失語人群,等等。包括社會學在內的學術界都利用自己的話語體系與學術優(yōu)長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長時段的關注與解析。非農化、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準市民、市民化等術語成為各相關學科混同使用的共通話語。但這幾個術語在其內涵上是有本質性的區(qū)別的:非農化主要是一個經濟學術語,它是指農民在職業(yè)上的地位轉型,他們依賴的主要生存資源發(fā)生變化,農業(yè)收入已經不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農民開始走向現代職業(yè)體系;城市化主要是一種地理學術語,它強調農村社區(qū)、地域景觀等向城市的靠攏,即農村地區(qū)變得越來越像城市,或者已經轉變成合法的城市;而人口城市化則主要是一種人口學術語,它強調農民遷居城市后,在身份上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戶口類型已經改變。目前所說的城市化率超過40%主要是指城市人口的比重,其內涵要小于完全意義上的城市化。
但是,市民化與前述幾個術語不同。市民化主要是一種社會學術語,市民化的理論意涵強調:一方面農民在實現身份與職業(yè)轉變之前接受現代城市文明的各種因子;另一方面在實現轉變之后,發(fā)展出相應的能力(capability)來利用自身的市民權利,完全融入城市。因此,可以認為,市民化是指作為一種職業(yè)的“農民”(farmer或cultivator)和作為一種社會身份的“農民”(peasant)在向市民(citizen)轉變的進程中,發(fā)展出相應的能力,學習并獲得市民的基本資格、適應城市并具備一個城市市民基本素質的過程。農民的市民“化”有兩項基本的內容:第一,農民_實現從農民角色集向市民角色集的全面轉型(注:文軍。農民市民化:從農民到市民的角色轉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3)。);第二,在實現角色轉型的同時,通過外部“賦能”(empowerment)與自身增能,適應城市,成為合格的新市民。而從具體的個人層面來看,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將實現自身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生存方式和身份認同等方面的現代性轉變。
這里可以發(fā)現,在目前的中國,非農化是市民化的基本前提:在非農化的過程中,農民與現代城市因子相遇,已經開始在為全面的市民化做準備。而城市化則提供了市民化的外部環(huán)境:它是對農村社區(qū)向城市方向轉變現象的一種描述,但它沒有涉及城市化的主體即市民與農民之間本質內涵的轉變。在非農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民都在本質上進行著一種市民化。因此,市民化貫穿于農業(yè)現代化、農民非農化、農村城鎮(zhèn)化和人口城市化的整體進程之中,后三者是形,而市民化是質。
二
在當前的中國,由于新型現代性的迫切理論訴求,由于建設和諧社會的政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隨著現實的農民市民化危機的突現,社會學提出農民市民化這一研究主題,全面開展農民市民化的研究,在理論上與現實上都已具備了相應的內在沖動。
。ㄒ唬┬滦同F代性及其理論訴求
1996年,在伊斯坦布爾召開的“世界人居二次大會”指出,“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同時從我們的研究角度來看,21世紀也是一滾中國全面實現農民市民化的世紀。而21世紀的前30年同時又是我國社會轉型加速的關鍵時期,隨著社會轉型的日益深入,中國農民市民化的基本宏大場景及相應的制度氛圍都在發(fā)生巨大變化,其中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就是,在目前,中國正處在舊式現代性向新型現代性轉向的境地。所謂舊式現代性就是那種以征服自然、控制資源為中心,社會與自然不協調,個人與社會不和諧,自然和社會付出雙重代價的現代性!熬G色懲罰”、對資源控制權力的爭奪、價值尺度的扭曲、倫理準則的變形等景象的出現表明,舊式現代性已經進入了明顯的危機時期,必須實現從舊式現代性向新型現代性的超越。而所謂新型現代性,就是指那種以人為本,人和自然雙盛、人和社會雙贏,兩者關系協調和諧,并把自然代價和社會代價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現代性。作為一個具有歷史規(guī)律性的人類追求方向,提倡并促進新型現代性的全面實現應該是具體研究領域內的一種學術自覺。因此,這種對新型現代性的追求需要我們在相應的具體層面進行理論研究。而關注農民市民化這一宏大事件,弄清其發(fā)展規(guī)律,從理論上
總結相應的經驗,構建理論框架,可以消減農民市民化進程中不協調的音調,從而將農民市民 ……(未完,全文共11566字,當前僅顯示2751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農民市民化:當代中國社會學的重要研究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