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用心”整合教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一)用生動的語言概括教材
(二)緊扣課標大膽取舍教材
二、“用心”設問誘導學生養(yǎng)成好問的歷史學習方法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問
(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呈梯度狀設問
三、“用心”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主動討論,深化認識
……
“用心”引導學生學好歷史
歷史教師征文:“用心”引導學生學好歷史
“用心”中的“心”是一種取向,它包含著平常心與進取心。“用心”是對自己的一種要求,更是一種境界,是把自己融化在對夢想的追求中的一種忘我狀態(tài)。在面對歷史教學中出現(xiàn)的難題、學生學習歷史的不積極、茫然無知時,我應當從容以對,“用心”做事,多想辦法,讓難題成為自己成長的課題!讓堅韌¾¬得起千磨萬擊,“用心”引導學生學好歷史,掌握歷史學習方法,提高成績。
一、“用心”整合教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求知的興趣一旦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努力探索,樂此不疲,出色地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因此,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讓
……(新文秘網http://120pk.cn省略514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誘導學生養(yǎng)成好問的歷史學習方法
深入理解歷史,教師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出發(fā),用心設問,通過提問使學生習得提問方法,掌握提問技巧,讓學生“會問”、“善問”。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問
學習的需要是提問設計的客觀依據,歷史學習中的提問多應設在何處呢? ⑴理解教材的關鍵處:即那些對學生的思維有統(tǒng)領作用、“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地方。⑵認知矛盾的焦點處:就是學生在認知上最感困惑的地方,而這往往就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A、貌似無疑實則蘊疑之處。B、教材前后的銜接處。通篇教材,構成了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章、節(jié)、目之間往往體現(xiàn)了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于此處設疑,既能使知識前后貫通,又能自然過渡到下一個問題的學習,使歷史學習既見樹木,又見ɬ林,促使學生系統(tǒng)知識結構的形成。針對式設疑能使學生在學習中著眼關鍵提出問題,懂得哪些內容需要提問,學會對提問的量和質的控制。而教師在講課時則可以直撲重點和難點,對學生學習進程中的“攔路虎”實施“精確轟炸”。
(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呈梯度狀設問
如引導學生了解“蔣介石抗日態(tài)度的變化”,可設計這樣一組問題:①這一時期蔣介石對日態(tài)度先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②各次變化的原¬因是什么?③這些變化的共同的根本原¬因何在?④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成立后,其對日政策還會發(fā)生變化嗎?你這樣預測的依據何在?上述置疑,難度呈梯度增加,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基礎,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深化,把思維一步—個臺階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這就使學生學會了把一組問題組成一根鏈條上的若干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來進行提問的方法,使問題的提出能深化自身對知識的理解。
(三)將一個大疑點分解成若干小疑點,通過提出一個個本身互不直接牽連的子問題,而逐步進入大問題的中心
如學習“《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我先總的提出“《馬關條約》簽訂后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為什么大大加深了”?在這—總問題下再依次提出:《馬關系約》中賠款數額較前有何變化?《馬關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及內河新航線較其他條約開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變化?允許外國開設工廠的規(guī)定反映了什么問題?這種提問符合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認知規(guī)律,不僅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中國社會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所包含的知識要點和內º¬,鍛煉了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習得變繁為簡、化難為易地分解和提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在面臨一些疑難復雜的問題時,“能以大領小,從小到大”,通過提出諸多條理清晰的小問題,從整體上綜合把握大問題。
三、“用心”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主動討論,深化認識
“歷史不 ……(未完,全文共2270字,當前僅顯示144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歷史教師征文:“用心”引導學生學好歷史》)